-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经济现象
摘要
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至今已有近200年,他继承了斯密自由贸易的思想又解决了其绝对优势理论上的不足,为古典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石。近年来,各国都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经历了飞速的演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是唯一生产力,资本密集型优势逐渐形成
牛肉 红酒 美国 200 100 法国 100 300
假定机会成本不变,美国生产一单位红酒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牛肉,法国生产一单位红酒的机会成本1/3牛肉,即美国为生产1单位红酒就要放弃2单位牛肉,同理法国为生产1单位牛肉放弃3单位红酒。由此,不难看出,美国在生产牛肉上占优势,法国在生产红酒上占优势,美国专门生产并出口牛肉,进口红酒;法国专门生产并出口红酒,进口牛肉,通过专业化生产及两国交换,其消费都超出封闭生产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见图1-2,1-3。
图1-2 美国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3 法国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图所示,实行比较优势理论后,美国和法国获得的产品数量都比自己直接生产要多。“通过提高生产总额,让人们都收益,用相互利益和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民族结合成为一个大同社会[1]。”
二.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历程与演变
自李嘉图在1817年论证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全世界相继得到推广并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贸易范围渐趋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现象,经历了多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比较优势作为重要的应用理论,在我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产生深远影响,更为日后的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先后经历的早期工业化、改革开放时期等相对重要的阶段,将比较优势理论由背离演变为深入中国,融入中国,在开放贸易中不断探索经济现象。
(一)早期工业化发展状态
自1840年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以后,清朝统治者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王朝,开启了洋务运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现代工业,至此便拉开了早期工业化的序幕。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企业由此诞生。虽然这场巨大的运动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显著的作用,但吸取并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之后的经济的推陈出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后,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劳动力甚至对很多消费资料实行计划分配政策;而在对外经济上,中国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左右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起步的标志。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开始工业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和472美元(按1965年美元计算),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之初的195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美元,大大低于上述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当时的印度[2]。”这一现象迫使我国必须着力推进工业化建设,首先以农业为重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独立的国民体系。
在经历了这一阶段后,我国工业化受到了阻力与冲击,开始停滞不前。虽然在农业上投入大量人力物资,但是中国经济始终未敞开大门,停留在国际间贸易之外,缺少与各国的沟通与合作,未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取更大的利益,而是固守阵地,无法通过国际分工提升我国竞争力,与比较优势渐行渐远。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比较优势初露头角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开始摒弃传统的早期工业发展观念,开启了敞开大门对外贸易的新局面。在早期,我国主要出口大量资源型产品,而中国本身丰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展现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并发展猛烈,将中国经济推向高潮。到20世纪末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世界最快的增长速度,即便在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普遍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始终维持在7%-8%的增速水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带动了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如表2-1,图2-2,图2-3。
表2-1 中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
单位:亿元
年份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 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 1980 19.63 90.05 0.2180 1985 21.3 135.22 0.1575 1990 93.18 462.05 0.2017 1995 405.01 1272.95 0.3182 2000 946.98 2237.43 0.4232 2001 1082.53 2397.6 0.4515 2002 1423.01 2970.57 0.4790 2003 2073.54 4034.16 0.5140 2004 2946.2 5527.76 0.533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