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若公交的服务质量再不迅速改善, 乘公交车的人已明显减少。结果,城市道路将会空前紧张。 四、发展公交的策略: ——减少居民在乘车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耗, ——用靓丽清洁的、不拥挤的公交车,增强其吸引力和舒适度,使公交出行比例增加5~10个百分点,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也为发展私人小汽车腾出了空间。 五、其它交通方式的控制 出租汽车是公交的辅助交通工具。近年来人们有乘小汽车的愿望,使出租汽车大量快速发展。但车辆发展失控,占用了城市道路的一半面积。 应对出租汽车总量控制在千人4辆左右。 私人机动车的发展。 摩托车——虽其噪声和尾气污染严重,交通政策应控制其发展。但在我国南方城市中已趋饱和。 摩托车的形式: ——跨骑式摩托车大多用于快递和运送小件货物; ——踏板式摩托车大多为家用。 在城市中踏板式摩托车的数量远大于跨骑式摩托车。 城市中摩托车的出行距离大多在6公里以内,是替代长途跋涉自行车的交通工具。 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已经起步,预计购买的高潮将在2010年前后。 现有的城市道路网络、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很难适应大量小汽车的发展;会制约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北京和上海两市的差距。 六、城市交通的综合策略 城市不能限制人们购买小汽车,但可以在不同地区控制使用。 在大城市中心城区,积极发展大运量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专用道, 控制停车场的建设,使小汽车主要在城市外围和郊区行驶。 国外城市交通建设表明—— 在小汽车普及发展之前,大城市为建造快速轨道交通做好准备。 并积极理顺和协调各方面使用小汽车的政策,改善道路网的等级结构和布局结构,及早确定建造公交换乘枢纽和公共停车场的用地,迎接小汽车发展高潮的到来。 各种交通工具都有其最佳的出行范围,居民出行距离各不相同,为多种交通方式共存、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 欧洲城市发展综合的交通体系。值得我国借鉴。 交通方式结构——小汽车占一半左右,另一半是公共交通和自行车。 城市大,公交占的比例多些; 城市小,自行车占的比例多些。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调查资料、城市远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资料,可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确定该城市自己的交通方式结构,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 一、 原则:结合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公交、优先发展公交、使城市交通结构向良性发展,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现状存在问题 ——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缺少说服力; ——不同类型的城市,交通结构雷同,缺乏城市的个性。 三、交通方式的研究:可以从已有的城市交通调查资料中深加工,得到许多所需的数据。绘制居民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分布特征曲线。 1、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居民的出行距离都很近。 2、市场经济时期 ——居民自由选择居住地点; ——城市中心区土地功能调整,居民大量外迁,出行距离分布和使用的交通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 目前采用出行时间为横坐标的出行分布曲线,隐藏了选择出行交通方式与出行距离的关系。 3、影响居民选择出行交通方式时的因素有: ——交通主动权, ——安全、准时、便捷、舒适, ——可达性好。 出行时耗是涵盖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在选择机动化交通方式 ——选私人交通工具 ——选公共交通工具 我国许多城市中存在大量自行车,其出行比例达50~60%, 而公交出行的比例仅4~6%。 在国内有些城市的交通战略规划中,对公交出行所占的比例定得很高、大于50%。还有提出要消灭自行车、用公共汽车替代,以整肃城市道路交通。 T自= t骑 + t取存 =60 l 出 /v 自 + t取存(分钟) 4、出行时耗研究 1)骑自行车人的出行时耗(T自): 2)乘公交者的出行时耗(T公): T公=t 步+ t候 + t 车+ t步 +(t换) =2×60 t步/v步 + t候 + 60(l出– 2l步)/v送 +(t换)(分钟) T自= T公的交点,是居民出行时选择自行车还是公交的争夺区。 在交点的左边,T自<T公 , 在交点的右边,T自>T公 。 从远期的土地使用、人口分布、交通预测,得规划的居民出行分布曲线,代入远期公交网规划的各项规划参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