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名言示例: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政治 复习: 1、意识有何作用? 2、物质和意识有何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学习目标: 一、实践的含义 人 (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活动 主体 对象 范畴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 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实践不同于人的 纯主观思维活动 直接现实性活动 能动性 引起变化 表现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 ≠认识 ≠主观思维活动 注意: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分,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如学生思考就不是实践活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蜜蜂酿蜜 ②农民种庄稼 ③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④鹦鹉学舌 ⑤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⑥经济体制改革 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⑤⑥⑦ 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探究: 为什么要建设三峡工程? 这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早在1919年孙中山就提出过三峡工程的设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主体、对象、手段 客观事物和客观规 律的制约 有目的、有意识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 受历史条件制约 2、实践的特点 ⑴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⑵ 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注意: ①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②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燕子筑巢”、“蜘蛛织网” 。 判断: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社会性 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错。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 1、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D 小试牛刀: 2、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 ) 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A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因为: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通过实践获得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认识途径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 通过实践获得 如何理解: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2、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