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舆论与司法公正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体制逐渐健全完善,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得越来越为明显。从许霆案的二审到山西黑砖窑事件、南京江宁房产局局长周久耕贪腐案、“躲猫猫事件”等,民意舆论的积极作用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民意也有可能影响司法工正,因此,司法只有一方面尊重民意,另一方面又要不拘泥于民意,做到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做到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 ? 南方都市报
2.? ? 湖北省汉江法院编著《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
3.? ? 章洁;媒体监督对司法独立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5年06期
4.? ? 何永宏;;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冲突与统一——以刑事审判活动为视角[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 王发强;不宜要求“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民意与司法公正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我国的法制日益健全,人民的也大大得到了保障。
沸沸扬扬的许霆盗窃一案终于尘埃落定,许霆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从“无期”到“5年”究竟是怎么判出来的?广州中院刑二庭庭长甘正培解释,法院充分考虑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根据本案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许霆予从宽处罚法院必须考虑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审判效果作为法律效果的实现结果,既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是社会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法律本身的普遍性和确定性(对个案不可能一一对应和完全吻合),势必造成法律和法律适用的矛盾。在社会与法律价值冲突时,如果只追求审判的法律效果,机械套用法律规则,就有可能得出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裁判结果,许霆案发回重审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谓法律无外乎人情,重审判决突破了固定的法律解释。比如,ATM是否属于金融机构?“盗窃数额巨大”又该怎样规定?许霆案纠缠了某些似是而非的法律理解,法官们也公开坦承了这些矛盾和冲突。从现在的新判决看,虽然要求法律必要的稳定,但法官并不苛求它静止不变。借助自由裁量,重审法庭重新运转,纠正了亦步亦趋的逻辑判断。纵然舆论喧哗,法官仍拥有这种自由的方向感。在这一方面,舆论并不是指南针,提供法官以灵感的不是媒体压力,而是案件本身的歧义。要重申的是,这里并无贬抑舆情的意思。直言的舆论与理性的法官一样值得尊重。媒体在许霆案上积极报道,供应了密集而又独立的讨论氛围。许霆迎来重审结果,并不意味着法律被打败了,而是用这个结果去证明:法律犹如人类,要活下去,就必须寻求妥协。法官承担着探索妥协路径的任务,永不相忘。这才是法的真正精神。在堆积如山的案牍中秉承这一要义,创造性地促动法律成长,远比将许霆案固化成某一门类的判例更为珍贵。若说许霆案一波三折的意义,恐怕就在于此
民众关注许霆案,并非关注结果,而是关注这一个案的司法过程。由许霆案所引发的公共议题不仅包括罪与非罪,罪重或罪轻,更包括了平等保护、有效辩护、程序正义、司法独立、罪刑相适应等诸多现代司法理念。进入重审程序之后,公众既担心司法能否打破“官不悔判”的潜规则,又隐忧于承受了舆论重压的法官们会否只顾迎合民意,而不顾手中所操持的是司法权柄,本应唯法是从。民意沸腾与独立审判的碰撞,会否令本就欠缺独立主张的司法再次失去其应有的品格,从而洞开民意干涉司法之管道。从理论上说,尊重民意与尊重法律并不必然存在着对立,它们之间应该有着某种微妙的平衡。作为法官,如果硬要说对民意保持视而不见,这似乎强人所难。要的就是走在这样的钢丝绳上,能够心无二致,不为民意所左右。
更为关键的是,再审判决仍认定许霆盗窃罪名成立,且盗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依《刑法》的规定,这一罪状的最低刑为无期徒刑。这一刑罚的适用在我们看来,倒不应有多大争议———该争议的也许是立法本身,而不是司法。在制定法国家,法官本就只能依据事实适用法律,而不能创设法律。最高法院若认定许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同样应向公众提供足够的理由。所谓“社会危害不大,情节较轻”,应针对许霆的行为,而不是许霆案备受舆论关注这一事实。让民意的归民意,让法律的归法律,这是处于民意汹涌漩涡中的法官必须做出的选择。
无疑民意舆论对司法判决是有一定影响的,当然它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对司法判决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但由于民意舆论本身的特性它也有可能影响司法公正。
正像司法追求公正却不能保证司法都能做到公正一样,强调客观、公正的媒体报道作为一种自发性社会评价,也不可能保证始终做到客观公正。但根据自发性评价的规律,报道活动本身通过连续性报道、更正报道等方式的自我校正,以及民众自发性评价和媒体之间的相互评价,完全可以使媒体报道达到总体的客观、公正。另外,任何媒体出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