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者说,为何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本质特征 (3)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 发展到“四位一体” ,从而提出了 “社会建设”的议题,社会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民生”问题 结合今年 “两会” 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材料, (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一)和谐社会的 思想渊源 1.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 人与自然 ---天人关系 儒家:“天地生万物”,主张“仁民爱物” 道家: “王道政治” 佛家 : “佛性” 人与自身 --- ——人与人 1.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和谐 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 《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 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 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2.西方的和谐社会观 早期: 关注点:人与自然.民主权利等 赫拉克利特:“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柏拉图 :“无秩序变成有秩序” . 亚里士多德提出“混合政体” . 2、西方的和谐社会观 中世纪:基督教,理性服从信仰. 文艺复兴:开普勒:《宇宙和谐论》. 路德和加尔文的新教运动,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 .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理性、克己、勤俭、救赎、节制” 能产生“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 2、西方的和谐社会观 斯宾诺莎 :理性指导下,遵从自然必然性. 人人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 . 康德 :人为自然立法 黑格尔: “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洛克和孟德斯鸠设计的三权分立机制 . 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自由社会”理念。 亚当·斯密 (公元1723~公元1790) 《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 斯密难题 : “利己主义”的经济思想与“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天然矛盾,如何协调? “社会均衡论” .“社会分工论”等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1939年-) “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提出 3.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的探索 4.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C.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D.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更加全面地阐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结合数据、图片材料具体分析) 思考:怎样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思考:如何理解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背景? 1、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危机 2、人自身心灵冲突——精神危机 3、人与人的冲突——整合危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