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网络与ppt.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社会网络与ppt.ppt

第九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一节 社会网络 第二节 社会资本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一节 社会网络 一、社会网络的概念 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社会行动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甚至国家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经济关系,也可以是朋友关系。 二、社会网络理论 1.元理论意义上的社会网络理论 2.中层理论意义上的社会网络理论 1元理论意义上的社会网络理论 1)社会网络的结构论。 2)社会网络的需要论。 3)社会网络的交换论。 4)社会网络的公平论。 1)社会网络的结构论 网络结构论把关系网络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认为关系会对行动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强调从行动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网络结构观对个体的研究关心的是人们在社会网络中是否处于中心位置,占有网络资源的多寡、优劣及其摄取能力,分析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能动性以及行动者“嵌入”社会的程度。 网络结构观强调了社会网络结构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考虑社会行动者为什么要建立社会网络,以及建立社会网络的动机和原则等问题。 2)社会网络的需要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社会关系。当人们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上的归属感、爱与交友的需要就会加强,个人的社会网络交往的需要就会加强。人们在建立社会关系时有三种需要:包容的、情感的、控制与服从的需要。如将这些动机需要论进行推广,可认为每个社会行动者(如一个集体、组织、社区或者国家)都有需要,如组织需要通过与其他组织的交往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国家需要通过国际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等。故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的需要,这便是社会网络的需要论。 3)社会网络的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认为,行动者需要的社会关系网络有一定的交换性。通过社会网络,交换的双方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报酬、回报或者精神上的心理满足等。社会交换受到关系性质的影响,随着受惠-回报关系的进行,交换的双方建立了彼此互信的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又促进社会关系的深化;社会行动者的地位、资源等会影响到交换。 4)社会网络的公平论 亚当斯认为,人的社会活动遵循公平原理。霍曼斯提出了分配公平律,即“交换关系中的一方将期待彼此所获的回报与各自所付的代价成正比例”。布劳提出了公平的交换律,强调交换是在公平、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与维持的。总之,社会行动者的行动也坚持公平原则。 2.中层理论意义上的社会网络理论 1)弱关系和“嵌入性”理论。 2)强关系理论。 3)结构洞理论。 4)“二对一”理论。 5)社会资源理论。 1)弱关系和“嵌入性”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首次提出关系强度的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关系必定是弱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它资源。强弱关系概念的提出对社会网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回应了经济社会学家波拉尼提出的“嵌入性”观念。在此基础上,格兰诺维特对经济行为如何嵌入社会结构作出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嵌入社会网络之中。因此,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 2)强关系理论 边燕杰以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官僚制为背景,检验了工作机会分配中的弱关系力量,提出了“强关系力量假设”。边燕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官僚制下的工作分配体制中,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因为,求职者即使获得了信息,但若没有关系强的决策人施加影响,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大多数人必须通过中间人建立关系,而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双方必然都是强关系。反之,如果中间人与双方的关系弱,中间人和最终帮助者未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因此,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这种现象即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依然大量存在。 3)结构洞理论 结构洞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伯特在格兰诺维特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例如,对于三个行动者A,B,C来说,如果A与B有联系,A与C有联系,但是B和C之间不存在联系的话,那么B和C之间就相当于存在一个洞。A,B,C之间关系的这种结构就是一个结构洞。A是结构洞的中间人。伯特认为,结构洞能够为中间人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4)“二对一”理论 三个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称为三方关系。三方关系研究是小群体研究的核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