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pt.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pt.ppt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 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三、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1.自然地理学以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中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作为研究对象,这个“整体”的名称就是自然地域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或地理耗散结构。 2.所谓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 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 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 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 系统。此概念由E.索恰瓦提出,他 还为其定了几条逻辑原则: 1)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 系具有某种自由度; 2)地理系统中各种过程或现象之间 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因果关系; 3) 分异(differentiation)与整化 (integration)相互补偿的原则; 4) 地理系统尺度理论; 5) 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 6) 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 3.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 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 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 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 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 耗散结构。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一)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组成 2.圈层组成3. 要素组成 (二)能量基础 地理环境主要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来自太阳辐 射,次要能源包括宇宙射线,月球-太阳重力 场引起的潮汐能,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 太阳辐射通过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等。 (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 太阳辐射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 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并最终返回宇宙空间,而地理环境 则始终保持能量收支平衡。 三、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物质交换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 和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物质是 能量的载体,因此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总 是同时进行的。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非地带性规律: (一)海陆分异 (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五)垂直带性分异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大、中、小 四、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 (二)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 实质上是纬度地带和纬度带。 (三)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 二、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 基础。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包括: (一)海陆分异 海陆分异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 地域分异——海陆分异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 干湿度分带性与大陆广狭和海岸带走向有 着密切的联系。 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 实际,不具备科学性,主张予以摈弃。 (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一个大地构造单位首先形成一个地貌区, 在这个地貌区内还可发生次级分异并形成 次级自然区。 (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和城市 都有其气候特点这类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 异,涉及范围不大,但是作用却不可忽视。 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 异因素。 (五)垂直带性分异 这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 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湿垂直带的基带,基 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 垂直带谱。垂直带谱有以下性质: 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 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带在带谱中占显著优 势;反之,如基带为荒漠或半荒漠带,则垂直带 谱呈大陆性特征。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 低的带。 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 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 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 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5.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 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都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