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心理人类学ppt.ppt
第四章 心理人类学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哪些行为和信仰是由人性决定的(所有人共有的)? 哪些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 哪些行为与信仰是生物性的(与生俱来的)? 哪些是后天习得的? 人类学所感兴趣的心理学问题,就是在不同社会或文化之间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以及跨越众多人类社会的相似或相同的心理特征。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心理人类学。 第一节 心理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类学对心理问题的关注 总体上说,20世纪20年代之前人类学家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多数人类学家排斥心理学。 泰勒的著作中涉及到心理问题——宗教起源于梦和幻觉。 文化与心理的关系问题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1、开创者:弗洛伊德(S.Freud) 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对于解剖学、生理学与人类行为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 弗洛伊德特别关注“原始人”的心智和心灵的内部活动问题。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原始图腾崇拜和外婚制的由来。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是普遍的人类心理情结。 1913年,Freud发表了他的《图腾与禁忌》在书中,Freud写道: 我可以肯定地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系于俄狄浦斯情结上。 这正和精神分析的研究中认为相同的此情结构成了心理症侯的核心不谋而合。 在人类的幼年时代原始人曾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中: 一个充满暴力和嫉妒的父亲将所有的女性拥为己有,然后驱逐了他的那些已经长大的儿子们。 有一天,被驱逐的儿子们联合起来,杀死并吞食了自己的父亲,但是,当这一切都结束之后,罪恶感却使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悔恨,并开始执行两条戒律: (1)祭祀象征父亲的某种动物图腾; (2)宣布放弃那些促使他们和父亲发生冲突的女性。 在Freud看来,这便是原始图腾崇拜和外婚制的由来。 弗洛伊德所揭示的是社会文化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 在弗洛伊德其他著作中也对文化与心理、文化与精神活动的关系做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 2、马林诺斯基的验证: 马氏通过在西太平洋上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Trobriands)的多年的生活,发现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说,全盘布景都是受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的限制—那就是包括父、母、子女等小范围的家庭。 马林诺斯基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仅仅适用于父权制社会,不适应于像美拉尼西亚这样的社会。 第一,父权制社会中的父子冲突,在母权制社会中不存在。 在美拉尼西亚社会,舅舅对外甥有直接的支配权,孩子对舅舅怀有崇敬但又厌恶的矛盾心理。 第二,美拉尼西亚儿童被严厉禁止亲近的对象,不是母亲而是姐妹,所以,被压抑的乱伦欲念的对象也只能是他们的姐妹。 马林诺夫斯基的结论: 我们不妨说,父权社会的恋母情结有杀父亲娶母亲的被压抑的欲望;但在特罗布里恩德的母系社会,则有杀母舅娶姊妹的欲望。 B.Malinowaki,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p.144. 马林诺斯基尽管否定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但这种否定毕竟是以承认性在家庭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前提的。 因此,马林诺斯基对弗洛伊德的表面批判,实际是从另一方面的论证。 是产生于父权制社会的弗洛伊德理论运用于母权社会的变式。 二、心理人类学的发展:博厄斯的推动 博厄斯通过对爱斯基摩人和夸扣特印第安人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因素受制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理论。 人的行为习惯和全部文化活动并不取决于身体的功能和解剖结构。 从艺术史角度的论证: 艺术的每一个独特的时期,都有自己偏好的主题和形式,这说明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人的心理特征,会随着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心理人类学的发展:文化与人格的研究 肇始于弗洛伊德关于文化与心理的关系的讨论,在20世纪20—30年代,发展成了一场关于文化与人格问题的研究运动,并进而成了国民性科学研究的开端。 这场运动的主将就是著名的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米德。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开启了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大幕(该书1927年写成,1934年出版)。 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的“来自南海”的系列研究,使得文化与人格的研究逐渐声势浩大。 其他重要贡献者(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A·卡丁纳(Abram Kandiner) C.杜 波伊斯(Du Bois) 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 文化的性质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人格以及这些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格,都在与其文化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挥作用。 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 4、心理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