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经济新闻采写ppt.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经济新闻采写ppt.ppt

一、经济新闻的内涵和特点 1.经济新闻的内涵 ① 经济的内涵: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的定义。 经济新闻中的“经济” 一词,指的是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经济”,即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的社会生活全过程,如经济关系、经济工作(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生活等等。 ② 经济新闻:传递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是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 ②政策指导性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 如:关于农村 税费改革的报道; 关于宁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农业税的报道; 关于温家宝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 二、经济新闻的采访 1.用经济规律解读经济现象 ① 在采访观念上,要摆脱政策宣传的模式,对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客观记录。 ② 在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上,既要反映成就还要发现问题,对经济发展起预警作用。 ③ 在新闻事实的认识视角上,既要把握经济现象又反映经济规律,对经济活动起指导作用。 银监会称九成农信社濒临倒闭报道失实 2011-07-20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李静瑕??发自北京 ??? ?昨日(7月19日),银监会针对有报道??“九成农信社濒临倒闭”的消息,作出澄清。银监会有关负责人称该报道严重失实。 ???? 针对该消息,记者查阅了报道原文??《银行破产立法重启》,其中提到“现实中,部分地方银行尤其是农信社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并不在少数。目前,农信社近3000家,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信社只有几百家,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然而在被网站转载之后,“九成农信社濒临倒闭”被用于文章标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 银监会上述负责人称,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银监会认真履行牵头组织职责,大力推进深化改革,切实加强金融监管,推动落实中央各项扶持政策。目前,农村信用社整体运营健康平稳,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标准,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有效发挥了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一个别针能换一个别墅” 那些为艺术品发疯的投资者 2011-9-22《南方周末》 (二)经济新闻采访的方法 1.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一定要和思考相结合,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研究;同时还要和调查访问相结合。 案例:2004年4月26日《湖北日报》刊发报道《5万公斤鲜牛奶倒进农田》,就是记者从一份热线电话记录中得知这一事件,接着赶往沙市农场调查的结果。 (三)经济新闻采访的要求 1.建立全新的思维方式 ① 动态思维。 要求经济新闻记者着眼于事物发展的趋势, 根据报道对象和报道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 己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方向,以实现报道目标的 优化。 如何做好经济新闻的报道?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也是一篇文章的“眼眸”,一段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做到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人入胜。 2004年4月7日,《中国经济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北京上海,外资选择谁》的文章,这是一篇深度经济类报道,文章的导语却是以一个普遍北京人的生活片段展开的: “3月24日上午10点,住在北京北郊某小区的肖容挎上手包,懒洋洋地走出家门,到楼下菜场买菜,开始了她新的一天。自从5天前由上海回北京休假以来,肖容每天都是这样开始的。‘能与丈夫和孩子团聚自然是高兴的事情,否则,回北京就是一场无聊的商务旅行,在上海却像是真正的生活!’肖容在北京已经生活了10多年,在上海不过才1年。” (二)认真选择新闻角度 (三)写作手法的故事化 华尔街日报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得益于其自成特色的“华尔街日报体”:用一个小故事做叙述式导语,先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再慢慢切入经济事件的报道。 这种写作手法也被人简单归纳为: 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的模式。 《人民日报》2009年8月24日的《农民工就业明显回暖》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导语讲述了几位农民工的故事: 8月15日下午两点,36℃的高温使广州火车站格外闷热,罗碧琴等十几位来自安徽巢湖的农民背着大包小包,汗流浃背地出了站。“老乡介绍的,去长安的电子厂,每月1600元,包吃包住。”高温天气没有影响他们对新工作的兴奋和期待。 然后在其主体的前半部分道出了“农民工回城”的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