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研究进展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癫痫定义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群过度放电所致的神经系统慢性功能性疾病。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由多种疾病、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癫痫的发作有两个基本条件,即由各种病因、诱因引起的倾向惊厥发作的脑电活动的变化,以及患者惊厥阈值的减低。 / 癫痫发病机制 离子通道功能和结构异常 病因 基因 神经递质功能异常 神经递质功能异常 神经元异常放电 癫痫发作 / 昆明军海癫痫医院 400电话:400-0059-826 郑州军海癫痫病医院 400电话:400-0059-738 一、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病” 1、电压依赖的钠离子通道-产生动作电位的基本离子通道 2、电压依赖的钾离子通道-由KCNQ1、KCNQ2、KCNQ3组成的M通道,在决定神经元阈下电兴奋性和对突触传入的反应性上起至关重要作用 3、电压依赖的钙离子通道-不仅调节兴奋性细胞的钙离子内流 ,还参与了一系列钙离子依赖的生理过程(包括肌肉收缩、激素和神经递质释放及基因表达 4、配体门控γ-氨基丁酸的受体-调节突触抑制 / 癫痫发病机制 二、神经递质受体等信号传导相关蛋白 1、神经元肌醇三磷酸受体 2、尼克酰胺能乙酰胆碱受体 3、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 4、神经胶质瘤失活基因1 5、快速激肽(神经激肽) 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 / 癫痫分类-ILAE,2001 一 自限性发作类型 (一)全面性发作 1.强直一阵挛发作(包括开始为阵挛或肌阵挛的变异型) 2.阵挛性发作 (1)无强直成分(2)有强直成分 3.典型失神发作 4.非典型失神发作 5.肌阵挛失神性发作 6.强直性发作 7.痉挛(spasms) 8.肌阵挛 9.眼睑肌阵挛 (1)不伴有失神(2)伴有失神 10.肌阵挛失张力发作 11 .负性肌阵挛 12 .失张力发作 13 .全面性癫痫综合征中的反射性发作 / 癫痫分类-ILAE,2001 (二)局灶性发作 1 .局灶性感觉性发作 具有原始感觉症状(如枕叶和顶叶癫痫) 具有经验性感觉症状(如颞顶枕交界处癫痫) 2 .局灶性运动性发作 表现为单纯阵挛性运动发作 表现为不对称强直性运动发作(例如附加运动区发作) 表现为典型(颞叶)自动症(如颞叶内侧发作) 表现为多动性自动症 表现为局灶性负性肌阵挛 表现为抑制性运动发作 3.痴笑发作 4 .半侧阵挛发作 5.继发为全面发作 6 .局灶性癫痫综合征中的反射性发作 / 癫痫分类-ILAE,2001 二持续性发作类型 (一)全面性癫痫持续状态 1.全面性强直— 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 2.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 3 .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 4 .强直性癫痫持续状态 5 .肌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 (二)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 1.Kojevnikow部分性持续性癫痫 2 .持续性先兆 3 .边缘性癫痫持续状态(精神运动性癫痫持续状态) 4 .半侧抽搐伴偏瘫持续状态 (摘自Epilepsia.2001 42:769-803) /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确诊后尽早治疗。一般癫痫发作2次即应开始用药。 2.合理选择抗癫痫药。应根据癫痫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选用药物。 3.尽量单药治疗,只有单药治疗确实无效时,再考虑合理的联合治疗。 4.必要的治疗药物监测(TDM),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和临床效应调整剂量。 5.简化服药方法。根据药物半衰期给药, 分配好服药间隔。 6.规律服药。合理换药或停药,避免自行调药、停药以及滥用药物。 /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7.定期随诊。注意不良反应,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8.新型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 9.停药后复发, 可恢复原方案重新治疗, 多数仍然有效。 1 0.强调治疗的目标是使患儿拥有最佳生活质量 1 1.始终突出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抗癫痫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终止发作, 同时应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反应, 尽可能使患者获得理想的远期预后和最佳的生活质量。 / 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发展 1、1912年至20世纪70年代 多种一线抗癫痫药陆续上市,临床广泛使用。 苯巴比妥最早,以后逐渐出现苯妥英钠、扑米酮、乙琥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氯硝西泮等药物。此阶段主要经验性用药,多药联用常见,疗效不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2、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 开展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和研究各种抗癫痫药在不同年龄体内药代。 实现药物剂量个体化,强调单药治疗 3、20世纪90年代以后 开发上市抗痫新药 药代动力学过程比较简单,与传统抗癫痫药的相互作用较少,更适合于联合用药,但价格昂贵。 / 作用机制 PHT CBZ BND PB ESM VPA LGT TPM VGB GBP TGP ZNS FBM 抑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 + + + + + + + 抑制电压依赖性T型钙通道 + +? +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