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的特点 优点: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升高迅速、进入体内的药量准确 缺点: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不良反应出现迅速, 处理相对困难 适用: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药的病人。 一、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 肺首过效应:静脉注射后,药物随循环系统到达肺部滞后可能会被肺部的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被肺呼出或被储存,因此静脉注射的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全到达作用部位。 肺首过效应远小于肝首过效应,静脉注射生物利用度是100%。 注射应缓慢 4.其他部位注射 (1)动脉注射:即把医药针头扎入动脉管内,给病人输入血液或药液的一种医疗手段。 主要用于输血,适用于危急病情,注射部位通常选择桡动脉、肱动脉。 (2)腹腔内注射: (3)鞘内注射:可用 于克服血脑屏障。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 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节腔内注射:临床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血流丰富的部位吸收快: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 按摩和热敷,可加快血流速度 运动,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 分子量 eg.NaCl 、山梨醇铁 、铁—多糖复合物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3nm,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时,成为限速过程。 3. 剂型因素 溶出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 (1)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     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 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 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 渗透压:低渗→被动扩散速率↑; 高渗→被动扩散速率↓; 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 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 (2)混悬型注射剂 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遵循溶出扩散定律 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 0.1~2? 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 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 (3)乳剂型注射剂 O/W型乳剂,粒径为1? m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 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二、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结构与转运途径 表皮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组成;含水少,细胞膜致密。 活性表皮层位于角质层和真皮之间,含少量酶,是水性组织。 ( 2 )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 ( 3 )皮下组织:脂肪组织 (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 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表皮途径: 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 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 构,巨大的扩散面积。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径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生理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动物种属、 年龄、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 皮肤渗透性大小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的水化作用 1.生理因素 (1)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存在着种属、个体及部位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皮肤的角质层的厚度,当角质层受损而削弱时渗透性增加,如溃疡、烧伤时;当角质层致密时,渗透性减弱,如硬皮病,老年角化病。 (2)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水合能力越强,角质层越软,细胞自身发生膨胀,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增加水溶性药物的渗透性。 (3)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一些作用可使某些药物和基质降解。 (4)皮肤的代谢作用:由于皮肤酶的含量很低,制剂的面积很小,所以酶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不会产生明显的首过效应。 (5)温度的影响:皮肤温度越高,皮下毛细血管血流速度越快,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 2.药物因素 药物的分子量:小分子相对容易通过细胞间的扩散,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几乎不能通过角质层。(扩散系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成反比,分子量越大,扩散系数越小) 药物的熔点:熔点较低的药物易透过皮肤(低熔点的药物晶格能较小,在介质中的热力学活度较大) 药物的解离形式:皮肤同生物膜一样,分子型时易通过,离子型存在时不易通过。 药物的溶解性:在水相及油相中均有

文档评论(0)

宝贝计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