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技术课程.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Brunnstrom 运动恢复阶段的特点 5.Brunnstrom评定 Brunnstrom评定方法包括躯干、四肢、步态等多项内,在上肢和手功能评定又包括许多项目,每一项分为5个功能等级(0~4分),以分数来表示患者上肢和手的功能情况。等级划分方法为: 0分:无关节活动; 1分:受检关节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4; 2分:受检关节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2/4; 3分:受检关节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3/4; 4分:受检关节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全范围; 6.临床应用 治疗原则 1. 根据发育顺序规律进行:反射-随意运动-功能活动 2. 无随意运动时,利用反射、联合反应等促进运动出现 3. 当随意运动出现时,首先使肢体定位并保持:做等长收缩—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 4. 一旦出现随意控制即应终止各种刺激,首先停止反射刺激,最后停止触觉刺激(注意第三阶段以上不得使用原始反射刺激). 5. 强化主动训练,并将诱发出的主动运动融入各种功能活 动训练中. 8.基本手法与操作 操作方法: ? 健侧抗阻随意运动而使兴奋扩散,引发患 侧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反应; ? 指导患侧由不随意活动过度到随意活动, 附加感觉刺激加强肌肉收缩的程度,让患 者体验这种活动; ? 指导患者在功能活动中不断修正错误的活 动,以过度到正常的功能性活动 9.注意事项 1.早期可运用粗大运动、原始反射来诱发或完成运动,一定要及时分离运动,以预防并发误用综合症 2.重视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以激发患者的主动配合 10.日常生活应用 4 Brunnstrom技术 锦洲中医院康复医学科 Brunnstrom技术简介 Brunnstrom技术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Brunnstrom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提出了“恢复六阶段”理论: 即肌张力由低逐渐增高,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状态逐渐显著,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等,直至完全恢复正常。此疗法利用各种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再从异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达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分离运动 1.基础知识 临床表现 1.基础知识 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这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 中枢神经损伤后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此种运动模式称为共同运动。这是一种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的表现。共同运动分为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 偏瘫患者出现的脱离于共同运动的肢体相对独立的分离的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分离运动 (1)中枢神经损伤后患者的共同运动模式 2.临床表现 上肢 下肢 屈曲模式 肩胛带:回缩 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膝关节:屈曲 肘关节,:屈曲 踝关节,:背曲,外翻 前臂:旋后 伸展模式 肩胛带:前伸 髋关节:后伸,内收,内旋 肩关节:屈曲,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 肘关节:伸展 踝关节:跖屈,外翻 前臂:旋前 上肢屈肌共同运动 ? 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 ?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 肘关节屈曲 ? 前臂旋后 ? 腕和手指屈曲 如同手抓同侧腋窝前的动作 在此添加内容简介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 ? 肩胛骨前伸 ? 肩关节内收、内旋 ? 肘关节伸 ? 前臂旋前 ? 腕和手常为伸腕、屈指 如同坐位时手伸向两膝之间的动作 在此添加内容简介 下肢共同运动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 ? 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 ? 膝关节伸 ? 踝跖屈、内翻 下肢屈曲共同运动 ? 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 膝关节屈曲 ? 踝跖屈、内翻 3.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 Ⅰ阶段(弛缓阶段) 是指脑血管意外发病后,由于锥体束传导障碍,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消失。 Ⅱ阶段(痉挛阶段) 约在发病两周后患者开始运动,这种运动伴随出现痉挛、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特点,患者试图活动时出现不伴有关节运功的肌肉收缩。 Ⅲ阶段(共同运动段) 痉挛加重,患者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但始终伴有共同运动。 Ⅳ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的运动,痉挛开始减弱。 Ⅴ阶段(分离运动阶段) 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出现了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功。 Ⅵ阶段(协调运动阶段) 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协调动作大致正常。 阶段 上肢 手 下肢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