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高山,言如煦——《烛之武退秦师》论述.ppt

文若高山,言如煦——《烛之武退秦师》论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若高山,言如煦风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课前检测 以其无礼于晋 晋军函陵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夜缒而出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课前检测 朝济而夕设版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乃还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吾其还也 《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儒家十三经”: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经”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宗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出说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出说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语言艺术 探究 小组合作,找出烛之武面见秦穆公时说了哪些话?分析他说服秦穆公用了哪几个步骤?这些步骤的目的是什么? “越国以鄙远” 晋文公的选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语言艺术 以利益为保证,以语言成事,这样的故事很多,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如能像烛之武一样,从他人的利益角度出发,劝解他人,事情也就能圆满解决了。 语言得体 (2010年重庆高考)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委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2) 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语言得体 (2012年重庆高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出得体的话语。 小张和小李住在不同宿舍楼,相约次日天一亮就到操场会合,一起练球。小李睡过了头,迟到了好一会儿。 小张含蓄的批评说: 是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李幽默的回应说: 不是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2分) 课后检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 郑伯垂询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面见秦伯 “既知亡也”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邻厚,君薄” “共其乏困” 君“无所害” “夫晋,何厌之有” “阙秦以利晋” 低姿态 表忠心 摆现状 谈困难 提方案 比利弊 挑旧仇 结新恨 唯君图之 与郑人盟 吾其还也 *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