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芳香药研究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启发
孙灵芝1,梁峻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文章指出明清时期芳香药有与历代相比迥然不同的特点。同时以无论是明清还是现代都很著名的闽广香药——茉莉为例,探讨了药露为用和茉莉花根应用的创新启示;以香药周边产物如虫茶的开发为例,探讨了产业创新的可能。古人的经验对我们现代从事中医药临床、实验、基础研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仍有充分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明清时期,医学古籍,芳香药,茉莉,茉莉根,青蒿虫,茴香虫,虫茶,创新
明清时代芳香药品种与前代不同,那么落实到临床应用中必然有其时代特点的印迹,即,与前代相比既有继承性的一部分,也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本文试图以明清时期的芳香药研究入手,以一些个案为例,谈明清芳香药研究中发现的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研究的启迪。
1 明清时期的芳香药
1.1 来源情况
明代的外来芳香药种类和前代基本上是一致,输入品种既有熏身之香,亦有药用之材,也有食用之香料。但是也有一些特殊之处,比如暹罗国和榜葛剌国进贡的乌香,前代未有,清代俞正燮认为就是鸦片。还有一种馣班儿香,明代有时写作“俺八儿香”,冯承钧认为是阿拉伯文Anbar,意即“龙涎香”,亦有认为作琥珀、虎魄解。具体使用方法是和沉香檀香一样地使用,据《明史》“祖法儿……王及臣民悉奉回回教,婚丧亦遵其制,多建礼拜寺,遇礼拜日,市绝贸易,男女长幼皆沐浴更新衣,以蔷薇露或沉香油拭面,焚沉、檀、俺八儿诸香土,人立其上以薰衣”[1]。
清代的芳香药外来有藩属国进贡,与明代记载的基本相同,主要种类不外沉香、龙涎香、速香、白木香、降真香、伽南香、白胶香等。除了藩属国进贡之外,还有一个途径是西洋传教士所献。故宫博物院至今还遗留有多尔门的那油、冰片油、水安息油、巴尔撒末油、薄荷油、沉香油等[2],清代的芳香药形式比前代更为灵活,提取蒸馏的品种丰富很多。
中国本土芳香药,因气候环境、森林植被、人口密度等等影响,每一朝代各有侧重,从土贡可以看出芳香药的主产地,主要有香薷、藿香、苍术、紫苏等,民族贡香有薰香、红香、藏香、青木香等,其中藏香在清代内地也广泛使用。制备用药主要是樟脑和薄荷脑。
1.2 记载情况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臭”为香的计299条,微香15条,腥香1条。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历代本草药物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目录中所列的“芳草”、“香木”卷为其创新性分类。《本草纲目》芳草56种,其中有6种为《本草纲目》首载,香木35种,其中有3种为《本草纲目》首载。“首载”的意思是首次注明药性药味及主治功效,而此前这些芳香药或早已传入中国,但以观赏为主,或为方土之物,尚未有药用价值记载,是故官方本草未予著录。
对药露的介绍,谱录类的著作有明遗民董说《非烟香法》:“消暑宜蒸松叶,凉膈宜蒸薄荷,辟寒宜蒸桂屑,又宜荔壳,解吞酸宜蒸零陵,益中消气宜蒸枣膏,眼翳宜蒸藕花、竹叶、又宜茶,解表宜蒸菊花、宜薄荷……”[3]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各种药露:金银露、薄荷露、玫瑰露、佛手露、香橼露、桂花露、茉莉露、蔷薇露、兰花露、鸡露、米露、姜露、椒露、丁香露、梅露、骨皮露、藿香露、白荷花露、桑叶露、夏枯草露、枇杷叶露、甘菊花露。
2 香为药:以茉莉为例
茉莉在晋代以前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早期只是皇族显贵种植,宋以后民间广为传播。最初主要栽培地区在广东、和云南一带,明代李时珍记录“末利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广人栽莳之”,到了清代吴仪洛记载,则是“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中华俱栽莳之,台湾所栽者最佳,福州者次之,赣州者又次之”[4],可见茉莉种植面扩大,同时也说明福州茉莉药用质量不错。陈傅《欧冶遗事》认为福建是“果有荔枝,花有茉莉,天下未有”,而宋代梁克家《三山志》(现存福州最早的地方志):“(茉莉)独闽中独有。”再后来逐步推广到江南地区,苏州、杭州和南京等。
2.1 茉莉花露
南宋建炎元年以前(~公元1127年)药露蒸馏法传入我国。蔡条(北宋权相蔡京之子)所撰笔记《铁围山丛谈》:“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辛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玻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犹透香彻,闻数十步,濿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得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但视大食国真蔷薇水犹奴尔。”此书成于南宋初年,所记多为北宋时事。可见在北宋时我国人民已学会药露蒸馏法,广州并能用此法,取素馨及茉莉花露[5]。然而当时多为洒衣留香之用,尚未有药用记载。
蒸馏制药法虽宋代已有传入,但药露蒸馏法于万历三十四年以后(公元1606年~)意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