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 2.1 概述 § 2.2 基本原理 § 2.3 仪器 § 2.4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 2.5 分析方法 § 2.6 灵敏度与检出限 § 2.7 原子荧光光谱法 § 2.1 概述 一、定义及发展 (一)定义:基于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在蒸气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吸收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发展历史 1802年 发现原子吸收现象 1955年 Walsh A(瓦尔西, 澳大利亚)奠定了原子吸收 光谱法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 迅速发展 目前,AAS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分析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 2.2 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二、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三、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 四、原子吸收的测量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基态的气态原子 吸收共振辐射 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 至激发态 原子吸收光谱 共振吸收线 共振线: 基态 激发态 共振发射线 二、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基态原子 原子蒸气中 激发态原子 Boltzman分布定律 (一)当T不变时,Ei 越小(吸收线波长越长),Ni/N0 越大,即吸收波长长的原子处于激发态的数目多;但在AAS中,波长不超过600nm,Ei 对Ni/N0 的影响有限 (二)当Ei 不变,T增加,Ni/N0 越大,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增加且Ni/N0 随温度T增加而呈负指数增加,T 3000 K,Ni/N0 1 0/00 N=Ni + N0≈ N0 三、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 (一)谱线轮廓:谱线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谱线具有一定的轮廓 (二)峰值吸收(K0) (三)中心频率(?0 ) (四)谱线半宽度 (?? 10-3-10-2 nm) 谱线具有一定宽度的原因: 1. 自然宽度(10-5 nm):没有任何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自然宽度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 2. 多普勒(Doppler)变宽(热变宽)(10-3 nm):原子热运动引起的,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谱线变宽最主要因素) 3. 压力变宽:原子蒸气的压力变大时,原子间发生相互碰撞导致谱线变宽 (1)劳伦茨(Lorentz)变宽:被测原子与其它粒子的碰撞10-3 nm (2)赫鲁兹马克(Holtzmark)变宽:同种原子碰撞引起的变宽 (忽略) 4. 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使谱线变宽。 5. 场致变宽:由于外界电场或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 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原因:多普勒变宽(最主要)、 劳伦茨变宽 四、原子吸收的测量 (一)积分吸收 表达式 ------(3-2) m--电子质量 e--电子电荷 C--光速 f--振子强度,即能被入射辐射激发的每个原子的平均电子数 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准确测量原子蒸气吸收的全部能量,即谱线下所围面积(积分吸收),需要分辨率很高的色散元件,很难做到。 (原子吸收现象自1802年发现到100多年后才得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