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犯罪现象论研讨
第 三章 ;第一节 犯罪概念 ;一. 犯罪概念概述 ;二.什么是犯罪——哪些行为应该归纳于犯罪学的研究范畴;1、刑法规定的大多数犯罪行为
对于刑法规定的大多数犯罪行为,由于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会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因而将其纳入犯罪学的研究范围是无可争议的。这里应该注意的事,刑法中的大多数犯罪而不是全部的犯罪,这是因为刑法中的犯罪还包括一些“待非犯罪化”的犯罪。所谓“待非犯罪化”是指不具有或者已经失去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非犯罪化为一般违法行为或者正当行为,但仍被犯罪化而具有刑事违法行的行为。这类行为既然不具有或者已经失去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学当然就没有必要去研究这类行为的形成原因、表现方式和预防对策。 ;2、不可罚的犯罪行为
这是指那些因缺乏可罚资格或者条件却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类行??包括: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14-16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实施的是刑法总则规定的特定犯罪之外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精神病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中止且未造成严重后果而免罚的行为等等。这些犯罪也应该被社会所关注并应该逐渐减少甚至是消灭,其符合犯罪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目的。 ;3、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一般违法行为
这里主要包括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应当处罚的行为以及我国新刑法第13条“但书”所指的行为等。对这些行为进行犯罪学的关注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如果不对其进行控制则有可能上升为犯罪行为而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4、其他社会病态行为
主要是指自杀、吸毒、卖淫等以自己为被害人的行为。将这类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范围,学者之间心照不宣。如法国社会学家杜尔海姆关于自杀行为的研究,对后世犯罪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的社会异常理论也对这些行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这些行为之所以要纳入犯罪学的研究范围,是因为这些行为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容易从此而滋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因而必须探求其形成的原因,寻找预防此类行为发生的对策。;从以上对应该纳入犯罪学研究范围的行为的总结中可以得出该行为具有这样的特点:
1,这些行为都是具有社会普遍现象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社会中不是偶然发生的,具有普遍性,可以探寻其规律,从而寻找原因,制定对策,这使得这些行为具有被犯罪学关注的可能性。
2,这些行为会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无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还是上述第四类社会病态行为,都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并会因此而滋生其他不良的社会现象,容易滋生其他犯罪的发生。因而具有被犯罪学关注的必要。 ;
据此,犯罪学中的犯罪定义应该表达如下:
犯罪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而必须予以社会监控或者矫治的社会普遍性行为。据此,犯罪学中的犯罪定义应该表达如下:
犯罪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而必须予以社会监控或者矫治的社会普遍性行为。;第二节 犯罪现象存在的形态;一. 犯罪测量概述 ;犯罪测量不同于犯罪原因研究。
犯罪发生论(犯罪原因)研究是一种解释性研究。
犯罪测量则一种典型的描述性研究。
犯罪测量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犯罪总量和犯罪率是多少,在一定时期内有无发生变化?犯罪何时发生?犯罪在何地发生?犯罪行为由哪些人实施?谁更容易成犯罪被害人?犯罪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损害有多大?公众对不同类型犯罪的严重性是如何认识的? ;犯罪测量的过程,是收集和分析犯罪现象的经验素材的过程,这对于作为一门经验学科的犯罪学来说,有着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犯罪测量包括犯罪现象规模测量和犯罪现象严重程度测量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反映犯罪现象量的特征,后者主要反映犯罪现象质的特征。二者往往难以截然分开。 ; 犯罪测量的方法; 美国纽约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的研究;(8)警民关系;
(9)社会隐退心理.
英国埃塞斯特大学警学研究中心提出的社会安全指标体系,除了与上述类似外,还增加两条:
(1)公民权利的保护程度;
(2)警察价值观与公民价值观的一致.;2.犯罪数据资源
以下几种犯罪研究或统计,是犯罪测量的主要数据来源:
(1)警察部门的统计
(2)被害人调查
(3)自我报告研究
(4)知情人调查以及组合式调查
(5)犯罪代价评估
(6)社会公共安全感调查
(7)其他数据资源; 3.中国犯罪现象的数据资源
我国可征的犯罪数据资源主要有:
(1)公安部门的刑事案件以及治安案件统计。
(2)法院系统的已审结的刑事案件统计。
(3)监狱系统的罪犯统计。
(4)检察系统的统计。
(5)国家安全机关的统计。
(6)工商、税收、海关、卫生检疫等行政执法部门的相关统计 。;二、 犯罪现象的量;漏斗效应:;表面犯罪数和法定犯罪数已知犯罪数或记录在案的犯罪数,在犯罪理论中称为“犯罪明数”,实际犯罪数与表面犯罪数之间的差额即实际犯罪数中的那部分未知数,在犯罪学理论中称为“犯罪黑数”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