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zx.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itochondria and Energy Conversion;Mitochondria=Power house;线粒体研究的历史;20世纪 初50年代;主要内容:;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一) 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 低渗时,膨胀呈泡状; 高渗时,伸长呈线状。; ;不同类型细胞中差异较大。 哺乳动物: 肝细胞中2000个左右 肾细胞中300个左右 精子中25个左右 ;4. 分布:通常分布于细胞生理功能 旺盛区域和需要能量多的部位。;(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1.外膜: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6-7nm,平整、伸展、光滑。封闭结构使之在细胞质中相对隔绝,保证了线粒体能够不受干扰地进行物质氧化分解。 ;高度的选择通透性,借助载体蛋白控制内外物质的交换;;内膜向内室折叠形成,可增加内膜的表面积。;板层状嵴;线粒体嵴的数目 与细胞本身的生理活动有关;外膜;;?9nm;嵴内腔;什么是基粒? 位置,组成,本质和功能;二、线粒体化学组成 与酶的定位;(一)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2. 脂类;3.其他;(二 )线粒体中酶的分布; 三、线粒体核编码蛋白质的转运;(一)蛋白质运送过程的特性;1. 运送之前,蛋白质大多以前体形式存在。;3. 外膜有专一性不太强的受体参与作用。;内、外膜之间存在接触点,蛋白质通过此处的TOM和TIM复合体,进一步进入基质。;; 线粒体膜上的转位接触点;(二)导肽; 一)导肽的性质;二)导肽在线粒体穿膜的作用;导肽只决定穿越线粒体,而对被运输的蛋白质无特异性;3.导肽对线粒体蛋白质还具有定位、分选转运的作用;1,蛋白质运送过程的特性; 2,什么是导肽,以及导肽的性质。; ;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是线粒体的主要功能 与氧自由基生成、程序性死亡、信号转导、离子跨膜转运以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等有关; 依靠酶的催化,利用氧将细胞中的供能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排出CO2和H2O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在细胞内进行,所以又称为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酵解;酵 解;乙酰辅酶A生成;葡萄糖;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二. 电子传递链;1. 电子传递链的特点;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呼吸链中有三个部位有较大的能量释放足以供给ADP和无机磷形成ATP;质子动力势形成:电子传递形成膜电位;2. 质子动力势驱动ATP形成;3. 质子动力势的其他功能;4.一分子葡萄糖产生ATP的统计: ; 产生2NADH(线粒体) 6ATP;五、线粒体的半自主性;半自主性细胞器概念;(一)mtDNA的结构特点;无内含子、基因之间少有间隔 无核苷酸结合蛋白,缺少组蛋白的保护 无DNA损伤修复系统mtDNA易于突变;;2、mtDNA半自主性复制;(二)线粒体蛋白质合成系统;为不同的RNA聚合酶抑制剂: 线粒体:菲啶溴红(E.B.)类似原 核细胞 真核细胞:放线菌素D ?-鹅膏蕈碱(?-amanitine);2.核糖体;(3) 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有差异;通用遗传密码与 线粒体遗传密码的差别; 小结: ( 1) 有自己的蛋白质翻译系统: (2)蛋白质的合成与mRNA的转录几乎同时完成 (3)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有差异 (4)与胞质蛋白合成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5)线粒体合成蛋白数量有限,但是线粒体功能活动的关键酶 (6)所需的tRNA、mRNA和核糖体是自身专用的 (7)所编码的RNA和蛋白质并不运出线粒体外; (三)线粒体遗传系统与细胞核遗传系统的相互关系; 线粒体中由自身合成的蛋白质仅占10%,其余均为细胞核基因组编码. 因此,线粒体有自己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即独立的遗传系统,但又受核基因组遗传系统的控制,故为半自主性细胞器.;为什么说线粒体是一个半自主性的细胞器?;六、线粒体的起源;(一)内共生假说;(一)内共生假说;1.内共生假说的依据;线粒体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2.疑点; ;线粒体的起源比较认同的是内共生假说。;七、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一)线粒体是通过分裂方式实现增殖的;;2.线粒体的生物发生过程: 第一阶段——线粒体进行分裂增殖; 第二阶段——线粒体本身的分化过程,建成能够行使氧化磷酸化功能的机构。 ;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