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主乘用车发展历程及未来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标签:标题]
2016
PAGE11 / NUMPAGES11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自主乘用车发展历程及未来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均超过2300万辆,连续第六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狭义乘用车产销超过1650万辆,在千万辆级的基数下同比增长近12%,市场显示出巨大活力和广阔前景。但与此同时,自主品牌表现持续低迷,在狭义乘用车中的份额连续大幅下滑,其中轿车份额创2001年以来年度历史新低,仅为20.8%,较2010年顶峰时下跌9.7个百分点。自主乘用车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核心力量,其命运与整个汽车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当前持续低迷的阶段,有必要认真梳理其发展历程,结合企业战略、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判断未来面临的困境和机遇,只有充分总结历史、洞察未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自主乘用车发展的四个阶段
细数历史,自主乘用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是伴随着整个汽车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 1987年8月国务院北戴河会议明确建设一汽、二汽、上海3个轿车生产点,到2000年市场初具规模,自主乘用车渡过了诞生和孵化期,而2000年开始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加速融入世界体系,自主乘用车也在此进程中获得了跨越式发展。聚焦2000年以后的自主乘用车市场,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2003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自主通过切入低价市场解决供需矛盾获得发展。这个阶段市场上产品少、价格高,具有购车能力的消费者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品牌切入低价市场,聚焦于打造“国人买的起的具有世界品质的轿车”,由于在价格上与合资产品拉开差距,市场销量、份额迅速增加,并诞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明星产品如夏利、QQ、风云、福美来等。
第二个阶段是2004-2008年,销量仍保持快速增长,但市场份额维持相对平稳态势。该阶段越来越多的自主、合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完善市场布局,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为2009-201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产业起飞期叠加振兴政策落地,带来自主乘用车销量、份额的井喷式增长,销量从2008年的133万辆跃升至2010年的352万辆,份额一度高达31.7%。
第四个阶段是2011至今,为深度调整阶段,多数自主品牌经历了急速扩张后销量、增速的大幅下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多方,而外围环境变化、集体战略失误导致的产品竞争力不足是主因。
首先,外围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1)产业政策调整,自主品牌利好出尽:2010年以来迎来汽车产业振兴的后时代,利好自主品牌的免购置税、节能惠民补贴、汽车下乡等政策相继退出,自主市场不再具备优越的政策环境,叠加政策进入时的销量透支,对自主品牌形成巨大打击。
2)购买力提高促使自主品牌偏好度不断下降: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显著提升,对于重视面子消费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相对高档的合资产品持续受到追捧,而自主品牌的偏好度不断下降。此外,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产业链新的盈利点,各方推动下迅速普及,也极大促进了消费升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调研,汽车消费信贷的比例逐年提升,至2014年整体市场已达到14%。而2010年开始的各地限购政策、养车成本的提升也成为汽车消费高端化的重要推手,促使自主品牌偏好度加速下降,传统优势市场快速萎缩。以北京为例,2010年限购以来,自主品牌份额从23%下降到目前的18%。
3)合资品牌在多代同堂、产品简配战略下,不断降低产品价格挤压自主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轿车市场,许多产品已经与自主价位看齐。如A级入门市场,2013年开始以新捷达为代表合资产品主销型号已经下探至8万左右,与自主主力车型价位重叠,对其形成明显打压。
其次,集体战略失误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2008-2009年,面对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国家产业振兴政策落地,自主企业普遍制定了品牌、产品急速扩张战略,一种是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多品牌战略,另一种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分网战略,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车海战术”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这种外延式发展模式过分高估了自主的市场潜力和自身实力,同时脱离了消费者真实需求,市场上一时间出现了许多毫无根基的品牌和大量逆向开发、无显著差异的产品,或品牌、产品间定位重叠、严重内耗,或品牌定位过高脱离市场需求,因此纷纷以失败告终。最令人惋惜的是,过多的产品序列透支研发、生产、营销等资源,使受消费者追捧的经典车型不能及时改进,而全新开发的大量车型又得不到认可,最终既失掉了传统优势市场,也没有带来份额和品牌的提升。
未来的市场困境
第一,国内乘用车市场已经由高速增长发展到平稳快速增长,并正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