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活血法临证应用
- PAGE 6 -
活血法临证应用
鲁万强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450000 河南郑州
内容摘要:瘀血病变可由气滞、气虚、热盛、阴虚、寒凝、阳虚、痰结、湿聚、浊闭等多种机制形成。因此,从临床病症入手,辨瘀求因,从因活血,可分别采取理气活血、补气活血、清热活血、滋阴活血、祛寒搜风活血、温阳通脉活血、化痰活血、渗湿活血、芳香活血等化瘀法。
关键词:活血化瘀 辨瘀求因 从因活血
活血法,通常又称活血化瘀或活血祛瘀法。该法首创于汉代张仲景治疗下焦蓄血,发展于唐代孙思邈治疗肺痈至明代王肯堂治疗胸痹心痛,推广于清代王清任逐瘀系列方。笔者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将活血法分为九法,现分述如下。
1、理气活血法
此法内又分两种治法,一是从理气入手,佐以活血;用于气郁气滞之初,先于瘀血治瘀血,如柴胡疏肝散中用川芎即为此法;二是以活血化瘀为重心,兼施???气之品,用于血脉瘀阻既久,治使瘀血得溶而后令气血通畅,如血府逐瘀汤中以桃红四物活血,以柴枳行气,即为此法。
例1 李××,女,55岁,河南焦作农民,形体肥胖,2002年秋因情志因素致胸闷胁痛善太息,小量活动症状减轻,大量运动胸闷加重,心烦失眠,苔薄白,舌尖有瘀点,脉沉弦。ECG(编号200261059)示下壁心肌缺血。中医辨证为肝气郁结证,给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2.0,枳壳12.0,青皮20.0,丹参20.0,郁金15.0,香附20.0,白芍15.0,川芎20.0,甘草6.0,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后症状明显缓解,12天后复查ECG正常。
例2 王××,男,32岁,河南项城县人,2004年春因持续性头痛头晕4年住院(病案号66435)。4年来血压波动160~260/90~160mmHg,入院时血压左上肢170/105mmHg,左下肢210/165mmHg,右上肢185/135mmHg,右下肢220/155mmHg,腹部血管杂音㈠。双肾肾上腺彩超及螺旋CT检查均属正常,血浆PRA(肾素)8.85ng/L,AII(血管紧张素Ⅱ)375pg/L,两者明显增高,醛固酮正常。ECG:HR90次/分,左室心肌劳损。入院前患者自服卡托普利4片(100mg),每日4次(400mg),但血压控制不理想。头晕目眩,步态不稳,腰膝酸软,胸闷心慌,面色潮红,口唇及舌质紫暗,脉沉弦数。处理①海捷亚62.5mg,早晚各服1粒;②5%G-S250ml丹参针200mg iv.gtt.qd;③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25.0红花10.0川芎15.0赤芍20.0生地12.0当归15.0柴胡6.0枳壳12.0川牛膝20.0桔梗12.0泽泻20.0罗布麻30.0全瓜蒌20.0甘草6.0,水煎服每日一剂,21天后患者血压降至160~140/90~80mmHg,ECG心肌缺血无明显好转,但眩晕、胸闷、腰痠等症状均减轻。
2、补气活血法
据笔者临床经验,凡①中风偏瘫并肢体局部肿胀,血压无明显升高;②胸痹心痛自汗不止心动过缓;③眩晕因血压升高而心动过缓等病证,均宜以补气为主,辅以活血的治法。具体用药可选①参芪扶正针配以川芎嗪;②黄芪针配以复方丹参针;③人参养荣汤配以桃红四物汤;④生脉饮配以丹参饮等。
例3 王××,女,70岁,2003年8月因频发心绞痛10天住院(病案号62648),患者素有高血压7年,血压160~190/100~110mmHg,间断服维压静1~2粒治疗。ECG①窦性心动过缓53次/分,②广泛心肌缺血;彩超示心功能减弱。血脂血糖正常。患者形体肥胖,头晕目眩,胸闷气短,行动迟缓,动则汗出不止,口唇紫绀,舌暗淡有齿痕,脉沉涩缓,两踝浮肿,按之凹陷。诊断①眩晕,②胸痹心痛;辨证:气虚血瘀水停;处理:①尼群地平10mg日3次服,②5%G-S250ml生脉针40ml iv.gtt.qd;③中药汤剂异功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15.0,太子参15.0,黄芪15.0,白术15.0,茯苓20.0,桃仁15.0,红花10.0,川芎20.0,赤芍20.0,当归15.0,丹参40.0,砂仁10.0,泽泻30.0,葶苈子20.0,甘草10.0,水煎服每日一剂,用药当天患者自觉好转,10天后浮肿消失,心率升为60次/分,血压平稳130/80mmHg。
例4 乔××,男,77岁,2004年3月以①高血压病,②脑梗塞,③老年性肺气肿,④慢性胆囊炎为主要诊断住院(病案号66991)。血压170/100mmHg,HR55次/分,脑CT示大脑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不思饮食,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小便余淋不尽,舌质暗淡有瘀点,脉沉缓而弦。中医诊断为缺血中风气虚血瘀证,治以补气活血通窍养脑。处理:参芪扶正针250ml配以5%G-S250ml川芎嗪300mg iv.gtt.qd;②尼群地平10mg,日2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