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化特征;本章主要内容:
一、水的基本成因类型
二、地表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化
三、渗入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化
四、沉积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化
五、地热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化;第一节 水的基本成因类型;2、地表水成因类型
(1)低纬度区
地表水以地表产汇流和地下水补给为主,如果在工业与城镇分布区还有人类活动排水(中水)
(2)高纬度区
地表水以地表产汇流、地下水补给和冰川融水为主,如果在工业与城镇分布区还有人类活动排水(中水)
;二、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的概念;1.溶滤—渗入水
溶滤—渗入水为大气起源,其成分由水与岩石作用形成。进一步还可分出古代的和现代的,地表的和地下的等。; 提出以上两种基本成因类型的基础在于:沉积物在某种盆地中堆积及成岩过程中,总会保存一定量的水,而后,当这种沉积物在地质时期中出露地表时,这些保存在沉积物中的水,开始为大气水或地表水渗入排挤,即发生水交替作用。这种作用在不同地质时期及在不同地质环境中交互进行着。;右图示意地表海相沉积水挤出阶段与渗入阶段的演变过程。事实上,这类沉积—埋藏作用同样存在于陆相沉积物中,基本概念同样适用。沿用地球化学术语,以上两类可统称为外生水。; 3.内生水
地球科学的许多分科(诸如理论岩石学、矿床成因学、火山学和地热学等)业已公认,发生在地球深部的许多地质作用中均有地下水参与。例如,火山喷发作用、热水泉,岩浆、变质作用等均有水的活动。对于这种来自深部的水,概念很不一致,对于这种水是如何参与形成地下水过程的,更是众说纷纭。我们暂且统称它为内生水。
早在1902年,鸩斯就在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碳酸水温泉区卡尔斯巴德(现称卡尔洛维伐里)提出关于“初生水”的理论。鸩斯把“初生水”理解为直接由岩浆分异出来的水,它们是首次流出地表,而进入自然界水圈总循环的。;1940有人年指出,这是一种过高估计“初生水”作用的倾向。他认为:
(1)由岩浆直接分出并流出地表首次参与地壳水圈循环的“初生水”在现代热水中未被发现。
(2)近期火山作用地区,无疑是有一部分水在高温条件下自矿物及岩石脱出,由结合状态(结构水、结晶
水、沸石水等)转变为游离状进而转入现代地下水圈的,将这种水称为“再生水”较适宜,而不应称为“初生水”(主要根据同位素成分,包裹体资料)。
;(3)岩浆活动使得水在岩石中的迁移作用及水中元素的迁移作用更为积极,使得地下水成分具有某些特点。当然,岩浆中是有水存在并且可使地下水圈的水在地壳发展过程中稍有增加。但是不能认为地下水的储量(资源)是岩浆活动造成的。; 1975年,E.C.加弗里连科遵循B.И.维尔纳茨基的原意,在承认初生水的基础上,采用了“深成水”这一术语,但赋予它更广泛的涵义。深成水包括向地壳层和地表运移的大量初生水(水溶液、深成含矿热液)沿深大断裂运动。许多与侵入体无关的热液金属矿床带和全球性蛇纹石化带系统的形成均证实了上述情况。地幔水进入地壳的花岗质岩层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作用过程——区域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在这些作用中水是其中最活跃的参与者。当作用终止后,水脱出,形成变质成因的和岩浆期后的 “再造”溶液,不断向上运移到地壳沉积圈,并与水文地质剖面带下的地下水发生混合作用。仅在有适当通道时,这些物质才能溢出地表。; 根据上述基本概念,E.B.宾涅克尔于1980年把地下水最主要的成因类型细分如下:; 由于不同成因类型的地下水经常发生混合作用,如火山活动带出的地下水亦经常在出露地表前已与其它类型的水发生混合,又如沉积成因的水亦受到溶滤一渗入水的交替等等。所以要鉴别内生水及沉积水是很困难的,有了地下水的基本成因类型的概念后,可以探讨地壳中水的地质循环的问题。它与水的水文循环结合一起,构成水的循环的全过程。;第二节 地表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化 ;;;二、地表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1.天然水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天然水中的离子与沉积物和土壤中吸收性阳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
3.天然水的蒸发浓缩作用
4.天然水的混合作用;;;2.天然水中的离子与沉积物和土壤中吸收性阳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3.天然水的蒸发浓缩作用
在内陆干旱地区,蒸发作用十分强烈,对地表水,尤其是内陆湖泊的水化学成分影响比较显著。
干旱内陆湖盆中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是蒸发,内陆河流携来的盐分聚集于湖水中,那里的湖水所含盐类接近于各种盐类的饱和度,形成盐湖。
在蒸发浓缩过程中,水体所含盐类逐一达到饱和状态而析出。首先析出的是水中溶解度小的CaC03、MgC03,接着为CaS04。因此,高度蒸发浓缩区域的内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