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版.ppt

培训资料--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版.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鉴别诊断(登革热)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 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全岛70万居民,1/3人发病。 2006年印度8个省151个县基孔肯雅热爆发,8个月间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有一些地区报告的患病率高达45%。 :从2006年2月至2006年10月,印度报告的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在有些地区,报告的罹患率达45%。 2010年9月广东东莞市万江新村社区发生聚集性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现91例疑似病例。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流行地区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临床表现 发热,可达39℃,持续3~5天。 皮疹。80%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 。 关节疼痛,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主要累及小关节, 结膜炎: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粘膜出血。 鉴别诊断(西尼罗热) 1950年埃及描述了该病的生态学特征。 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 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如乌鸦、家雀、知更鸟、杜鹃、海鸥等 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以库蚊为主。 1957年以色列发生了暴发流行,被认为是引起老年人严重的脑膜脑炎的原因。 1994年以来,相继在罗马尼亚、摩洛哥、突尼斯、意大利、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法国、加拿大等地爆发。 美国:自1999年8月发现首例病人,截至到2005年累计共有19655人感染,死亡782人。2012年, 一千余宗感染病例,41人死亡。 鉴别诊断(西尼罗热) 潜伏期一般为3~12天。 约80%的人没有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1/3以上的病人发热可达到38.3-40℃。伴有寒战、周身不适、头痛、背痛、关节痛、肌肉痛。 常有颜面红晕、结膜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半数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 50%病人有肝脏肿大,10%有脾脏肿大。 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严重的眼痛、结膜水肿、充血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自限性,约一周恢复。 鉴别诊断(黄热病)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有3种传播类型:丛林型、媒介型和城市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 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唯一传播媒介。 1987~1991年间,黄热病在尼日利亚流行,几十万人受到感染。 非洲和南美流行较为严重,全球44个国家为黄热病的流行区,其中非洲占33个国家。 鉴别诊断(黄热病) 潜伏期为3~6日。 感染后出现临床疾病的约占5-20%,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 急性起病,发热39-40℃,寒战,剧烈头痛、背痛、广泛性肌肉痛,结膜和面部充血,鼻出血和恶心呕吐,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小便色深,可有蛋白尿。症状持续3-5天。 约15-25%患者症状缓解 12-24h后,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倾向,瘀点,瘀斑,鼻衄,粘膜,牙龈广泛性出血,甚至可以出现大出血,肾损害。持续3-8天内后渐入恢复期。 治 疗 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避免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预 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防止蚊虫叮咬,充分灭蚊并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机会。 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谢 谢! * * *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 李兴旺 2016年2月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