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化的继承.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的继承

语言上的一致 要说两岸文化、习俗上的一致,首先得数语言上的一致。在台湾把普通话称为“国语”,这本身就反映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国家认同感。在台湾“国语”广为流行,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是这样。要说两岸相同的文化习俗,最直接的体现是语言的相同,正是因为“国语”的存在,所以两岸之间毫无语言障碍,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基本纽带,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台湾流行的还有“闽南话”、“客家话”。到本世纪初,随着台湾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迁徒频繁,族群分布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台湾说闽南话的约占57·1%,说客家话的约占21·4%,讲原住民方言的约为2%,其余则讲其它汉语方言。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都是由大陆移民带到台湾并流行于台湾的。 台湾话中的“福佬话、台湾话、台语”,属于“闽方言”中的“闽南话”。中国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粤、闽”七个系统,闽方言又可分为以“厦门话”为标准音的“闽南话”、以“建瓯话”为标准音的“闽中话”和以“福州话”为标准音的“闽北话”。 人类的脚步走得很远,历史的发展也有奇特之处。闽南语的发源地不是在福建,而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自然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在台湾位居第二的是客家话,客家话源于广东梅州、潮州、惠州等三州地区的客家人。既是“客”则也是来自中原腹地,为避连年不断的战乱,携家带口南下,直到明初才在南方定居。客家人移民台湾稍晚于闽南人,台湾开发较早的西部的中南部地区已有闽南人占据,因此客家人只能是开发相对晚一些的北部地区和内地半山区。在他们的定居圈内,客家话自然成为基本语言。 正是因为闽南话源于河洛话,客家话和闽南话的相互影响,因此,闽南话和客家话保持着一些“汉音”和“唐音”。包含古老“中原之音”的闽南、客家话,与闽粤两地的方言一样,散发着浓烈的汉唐气息,也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台湾一些人主张把闽南话作为“官方语言”,这一提议只能在台湾社会造成混乱,只能为台湾同胞的学习、旅游、留学、外事、经贸带来不可克服的麻烦。 正如台湾流行“国语”以外,汉字也是两岸共同使用的文字。在岛内,汉字是唯一的文字,从篆隶楷行草,到电脑中文使用,仓颉创造的字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工具。要说两岸文字上有何差别,则大陆的简汉字多一些,台湾的繁体字多一些。在使用汉字的同时,“汉语拼音系统”也成为两岸学习、使用汉字的基础,成为使用汉字的电脑软件的依据。台湾一些人主张以“通用汉语拼音系统”取代“汉语拼音系统”,只能造成台湾同胞学习、使用传统语言的混乱,只能破坏已被全世界接受和流行的电脑软件系统。 台湾保存的清代年俗画 习俗上的同根 要说两岸人民在生活习俗上的一致,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同出一地,又同到一地,习性要改是很难的。在澎湖岛上,在“火烧风”横行季节,当地妇女出家门都要用头巾把头包起来,只露出双眼,脖子上围着毛巾,小腿上扎起绑腿,手上戴着手套。这种打扮起自当初移民时期,至今还保留着。 因为城市文明的扩延,移民时的习俗保持较完整的是在农村地区。台湾农村地区穿着“对襟仔衫”、“大裪衫”、“短水裤”、“和尚衫”、“押胸衫”、“肚仔裤”、“密底鞋”的老年男女、婴儿、儿童、农家妇女,这种服饰来自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尤其在闽南人和客家人中间更是普遍。如果不是祖上相传和民间爱好,有些服饰恐怕很难让人接受;相反,因为是世代相传和民间爱好,有些服饰想禁也难禁掉。 家乡的建筑更是让移民及他们的后代难忘。在桃园、新竹、苗粟县东部地区等客家人聚居地,街上是石板街道和风俗民居。这种石板铺、“凹”型的宅院和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几乎完全和客家风格一样。再听着熟旁的粤语和粤调,真是不知身为客,以为是在家乡游。至今保持着家乡民居风格,是一种心灵上的追求,是对家乡的思念。 台湾更是吃中国菜的好地方,它集结了大陆所有地方菜系。不可否认的是,今天台湾的烹饪技术、食品风格、饮食习惯开始西化,但占主导地位的,存在于家家户户中的依然是中国菜。可以说台湾的烹调艺术、传统菜肴、饮食习惯、食物结构、食补方式,几乎和大陆一个模样。 最为典型的是在台湾流行的“四神汤”。在中国传统中药中,把“淮山、芡实、莲子、茯苓”为“四臣”,民间误认为是“四神汤”,并把这四样中药煎汤服用,以健脾养胃。台湾则把猪肚、小肠和鸡、鸭、乳鸽等配“四臣”熬成“四神汤”。这种食补方式,显然受之于传统养身之道的影响。类似于传统的温补、大补、急补的各种食物、药膳,在台湾广泛流行,各种广告到处可见。

文档评论(0)

st4739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