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列夫·托尔斯泰
作家介绍
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63---1869年,创造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完成了他创作历程中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第二步里程碑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1889---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掌握下列字词
咂( ): 用唇吸;呷。
棘 ( ): 泛指有刺的草木。
灼( ):烧;烤。
广 袤( ):
辗转反侧:
集思广益:
与众不同:
zā
jí
zhuó
mào
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不同于一般。
广阔、辽阔。
解题
?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
任务一
1.理清情节
2.评说人物
3.理解主题
任务二 思考: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合作探究(一) 理清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根据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每个情节的主要内容。
帕霍姆欲买地 (1—3)
帕霍姆两次买地(4—10)
帕霍姆第三次买地(11—54)
帕霍姆精疲力竭,悲惨死去。(55-63)
仅得埋葬之地(64)
合作探究(二) 评说人物
根据情节,分别说一说,从这个情节中你看出帕霍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勾划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这属于什么描写方法,并作适当分析。
提示:从情节中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句子,并概括出性格特点,尽量用文中词语。
例如:
(开端中)我认为帕霍姆是一个_________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描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人。
合作探究(二) 评说人物
(开端中)我认为帕霍姆是一个_________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描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人。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勤劳
有理想
热爱土地
贪得无厌
全力以赴
不怕吃苦
贪婪
反省
理解主题
小说通过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可贪得无厌。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固然是好的,但要把握好度,特别在物质上不要过于贪婪,要明白“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不要过于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使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
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六英尺’?
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财富最大值,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这样的结局好在把许多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六英尺”与得到的土地形成巨大的反差对其贪欲的强烈讽刺,同时也启发人们的思考:一个人的追求无数,但生命终结时,需要的仅是什么?是否值得?
帕霍姆死亡的真正原因调查与思考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疲劳而死
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膨胀的贪欲
比较: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思考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2种?
A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触,
而B中的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这样在阅读之后,我们将会通过帕霍姆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沿河路基防护概念.ppt
- 新行政诉讼法讲座绪论.ppt
- 演示文稿1概念.pptx
- 新航程安置房弱电汇报绪论.ppt
- 新航道托福-唐喆技巧1绪论.pptx
- 央企PPP参与地方基(邓州团结中路)概念.ppt
- 植物写作指导试题.ppt
- 新航道托福-唐喆技巧4绪论.pptx
- 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规基础试题.ppt
- 新航空航天_空天飞行器绪论.pptx
- 2-红河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复核评分表(2022年修改版).docx
- 6.锡通项目2018年下半年工作会汇报材料(2018.7.9).docx
- 2018道路工程知识点汇总(新版).docx
- 附件3:月度生产例会安全汇报资料-站台门项目部.docx
- 附件2:广东建工集团2018年度科技成果汇总表.DOC
- 马武停车区、三汇停车区停车位管理系统,0#台账缺量.doc
- 攀成钢委办发〔2015〕19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与追究办法).doc
- 1-红河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复核评分表(2022年修改版).docx
-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第四工程分公司项目经济合同结算管理办法(修订).doc
- 厂站安全操作规程汇编.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