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上篇: 认识论概论
形而上学
认识论
伦理学
哲学
逻辑学
美学
认识论 (epistemology)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认识论研究的典型问题
我们知道什么?
知识的对象是什么?
知识的本源问题
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科学哲学与科学合理性
我们自认为有所知的东西来自哪里?
我们能对这些知识有大致的把握吗?
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真和假?它们的适用对象是什么?
若一个人要真正认识某物,他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一、中国哲学史中的知行观
二、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中国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
宋代已经有先进的科学思想,为什么没有形成近代科学?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
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
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
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形而上的认识论。(手指向天)
形而下的认识论。(脚踏大地)
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西方:重理论、思辨、逻辑、自然
中国:重经验、实用、直觉、人世
由于儒家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去看待理性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客观上限制了中国人理性思辨的能力,束缚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发展,最终导致科学的落后。
务实、尚用的功利主义传统,只重视眼前有形的东西,将知识束缚在具体事物的描摹上,而不去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更根本性的问题,束缚了科学的发展。
注重修身、内省,面对内心的精神世界,不去面对外在的客观自然。
“天道”不是一种外在的人类主体,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是一种可以内化为“人道”的普遍准则加以体验。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
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三表法:
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
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来源,指出必须通过感觉器官即“缘天官”,才能认识事物的同异。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知行相资以为用
王夫之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孙中山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尚书·非命》
程朱理学——“知先行后”
王阳明——“知行合一”
孙中山——“知先行后”
毛泽东——“实践论”
知行观
二、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恩培多克勒—流溢说
德谟克利特—影像说
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
“那些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而学习不过是在回忆罢了。”
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割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基质。
近代哲学转向的开端
文艺复兴运动
哲学家的目光从神圣的上帝转向万物之灵长的人类
从存在论转向认识论
培根的贡献
1、提出了研究自然的试验方法
2、全面论述和运用了他称之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铁路局招聘考试《铁路基础知识》100题及答案.docx
- 《QSY1237-2009-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pdf
-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实验题】(试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docx VIP
- 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双赢.docx VIP
- 技术标书技术方案(完整资料).pdf VIP
- 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pdf VIP
- DB21_T 1565-201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pdf
- 夏季防暑降温施工方案_夏季防暑降温施工方案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方案.pdf VIP
- 危重症患者口渴的护理PPT.pptx
-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12.2滑轮》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