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
物态变化
1:温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冷热程度
液体热胀冷缩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3: 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 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 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 和 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
冰水混合物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0℃
100℃
1℃
温度和温度计
考点一:
①选择:看清温度计的_______、 和
_________.
②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_______在被测液体
中且玻璃泡不能接触 .
完全浸没
③读数:要等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_____;读数时温
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_待测液体;视线应与温度计内
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记录:记录____和_____.
稳定后再读数
不能离开
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⑤取:取出温度计.
4:正确使用
量程
分度值
数值
单位
零刻度线
容器底或容器壁
三种常见的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最小刻度是 。
1℃
35℃-42 ℃
0.1℃
在图中,各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甲为_____________
乙为_____________
29℃
-21℃
甲
乙
一、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考点二:物态变化
AB:固态物质吸热温度逐渐升高(固态)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曲线
固态
液态
(固液共存)
熔化过程
熔点
硫代硫酸钠
松香
凝固过程
凝固点
BC: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固、液混合态)
CD: 液态物质吸热温度继续上升(液态)
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等
固
体
晶 体:
非晶体: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
萘、明矾、各种金属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橡胶
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
(物质的特性)
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常见晶体:
常见非晶体:
冰的熔点是:0℃
几 种 常 见 晶 体
几 种 常 见 非 晶 体
归纳
晶体熔化的特点:
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汽化的两种形式
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
1.蒸发:
沸点
(物质的一种特性)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二、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
一、液体温度的高低
二、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三、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影响蒸发的因素:
①.液体的表面积;
②.液体的温度;
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蒸发是一种 现象
汽化
汽化还有什么方式?
沸腾
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
汽化吸热
①现象: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
气泡并在_____过程中逐渐______,
以至未到液面就消失了;沸腾时,气
泡在______过程中逐渐______,到达
液面后破裂.
②规律:液体沸腾时吸热,
温度保持不变.
上升
变小
上升
变大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③液体沸腾曲线
熔点
E
沸点
固态
液态
气态
水
沸腾过程
1:温度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沸腾的条件: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影响因素
温度变化
相同点
液体表面
任何温度
达到液体沸点
缓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
气体流速、表面积、温度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供热快慢
降温致冷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沸点与气压(压强)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压强增大时升高,压强减小时降低
在盖着烧杯口的的那
张硬纸板上会出现什么?
它是如何形成的?
硬纸板上有小水滴,它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
(1)概念:物质从______变为______的过程,液化需要 .
(2)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常见的液化现象
烧水时,壶嘴上方出现 “白气”.
夏天自来水管、水缸和玻璃上会“出汗”.
雾与露的形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