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二试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是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2.阴阳的属性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寒凉、沉静、 抑制、向下、向内、 凝聚、闭合等 阳 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类似“火”性的,均属于阳的范畴。 凡类似“水”性的,均属于阴的范畴。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学说: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交感相错 2.对立制约 3.互根互用 4.消长平衡 5.相互转化 1.阴阳的交感相错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2.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阴阳的消长平衡 此长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此长彼长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此消彼消 气虚引起血虚, 血虚引起气虚。 5.阴阳相互转化 是阴阳消长的质变过程。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 (五)预防方面 (一)生理方面 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 依据解剖部位或生理活动属性,对机体的阴阳属性进行划分。 2.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 (二)病理方面 1.疾病的发生 2.疾病的发展 3.疾病的转归 1.疾病的发生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所以疾病均可用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来概括说明。 阳偏胜 阴偏胜 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阳亢 (1)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邪气 □ 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邪气亦分阴阳。 (2)阴阳偏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 “邪气盛则实” 阳邪偏盛则导致实热证(如高热烦躁、口干、舌红少津、面赤、脉数等)。 阴邪偏盛则导致实寒证(如肢冷、蜷缩、脉迟伏或细微欲决等)。 实热证 实寒证 (3)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精气夺则虚” 阴虚则出现虚热证(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 阳虚则出现虚寒证(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 2.疾病的发展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情况。 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 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终都可导致阴阳两虚 分类 共同证候 不同证候 治 则 常用 方剂 气虚 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 益气 四君子汤 阳虚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 补阳 肾气丸,参茸丸等 血虚 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舌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养血 四物汤等 阴虚 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滋阴 六味地黄丸 3.疾病的转归 阴平阳秘 阴阳离决 (三)诊断方面 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症候的属性,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思过半矣。” (四)治疗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证, “实者泻之”,即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证, “虚者补之”,即补其不足。 调整阴阳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证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伤阳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阳盛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伤阴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证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2.指导临床用药 (五)预防方面 “春夏养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