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安全性
第一节 转基因水生生物概况
第二节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安全问题
第一节 转基因水生生物概况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5年首例转基因鱼在中国诞生, 现已涵盖几乎各个类型的水生生物。
转基因水生生物一旦释放到环境(开放水体)中,人类往往难以有效掌控,也引起人们对其安全性的顾虑,使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商业化举步为艰。只有转基因罗非鱼的小规模商业化生产(英国)。
由于转基因水生生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仍有较大程度的不可预测性,其安全性还不能得到切实的证明,需要更多的研究、监测和论证。
一、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发展概况
1 已取得的成就
1983-1985年,中科院水生所朱作言院士团队将人GH基因转入鲫鱼、泥鳅和金鱼受精卵,获得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
1997年,章怀云将红鲤总DNA导入草鱼受精孵得到体形和体色发生变异的个体。
1998年,王铁辉将团头鲂总DNA导入草鱼受精卵,获得抗病力强的子代。
其他成果包括:转GFP基因虾、转羊GH基因虾、转抗冻基因大西洋鲑、转人GH基因罗非鱼、转抗冻基因银大马哈鱼、转人GH基因虹鳟、等等
转“全鱼”GH基因黄河鲤(左)及其对照鱼
草鲤鱼
转基因虹鳟
虹鳟
2 未来发展的趋势
改良养殖性能:提高抗病性、抗逆性;加快生长速度,提高饵料利用率;耐高盐、耐低盐、耐冻、耐热、耐缺氧、耐污染。
快速育种:精准转基因,可打破种间、属间、科间、动植物、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生殖隔离。
生产医药制品:激素类药品、水生生物反应器生产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研制不育转基因鱼或孤雌生殖转基因鱼防止转基因鱼与同类或近缘种杂交。
3 尚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定点整合、可控表达、转基因水生生物安全性等方面仍需完善和成熟。
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定点整合和可控表达:重点解决整合的随机性和拷贝数变异,因为只有极少数才能发生同源整合。
PCR技术检测转MThGH基因红鲤各世代的转基因阳性率
检测世代 P0代 F1代 F2代 F3代 F4代
阳性P0 阳性F1 阳性F2 阳性F3
繁殖方式 群体繁殖 群体繁殖 群体繁殖 群体繁殖
检测鱼数 12 24 22 20 35
阳性数 7 17 17 18 33
阳性率 58.3% 70.8% 77.3% 90.0% 94.3%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培育与繁殖性能:
生长是否正常?
成熟和繁殖能力是升是降?
转入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转基因水生生物应用的安全性:
生态安全—如何避免逃逸、如何防止成为入侵生物
食用安全—转基因表达产物如生长素或性激素对人
体或取食动物的安全性。
转基因操作的安全性:
目的基因来源、结构、功能和用途;
克隆载体的来源、特性及安全性;
重组DNA的结构与复制、整合位置效应;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转基因水生生物的类型
1 转基因鱼
人类食物消费对鱼的偏好、把鱼类当作食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以及鱼类新品种选育的需要是转基因鱼的意义所在。
鱼类转基因研发的概况
转移成功的目的基因:GH基因、干扰素基因、蛋白质基因、抗逆性和耐逆性基因;
转“全鱼”基因鱼的技术体系:插入片段的各个构件(启动子、调控区和结构基因)都来自鱼类。
转基因鱼的特点:材料来源丰富、操作管理方便、生
长发育可控性好。
基因转移的主要方法:显微注射、电脉冲、精子携带
总体上,鱼类转基因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商品化极少。
2 转基因对虾
转基因对虾的意义:
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价格合适、需求量大,但对虾养殖业面临病害困扰以及品质退化使利用转基因技术解决新品种选育周期长、有用基因来源少等难题的一个重要的新途径。
对虾转基因的方法:
显微注射法、电脉冲法、基因枪法、病毒介导法、精子载体法。
存在问题:
技术问题—转基因效率低、不稳定、难重复、畸形多
材料问题—目的基因来源、表达载体效率、突变
安全性问题
3 转基因贝类
转基因贝类的意义:
贝类养殖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种苗仍采自野生种,累代养殖已呈现退化,转基因贝类为培育生长快、品质优、抗病耐逆新品种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贝类转基因的方法:
电脉冲—精子介导法、聚乙烯亚胺—精子载体法
转基因贝类存在的问题:
精子载体转基因的机制不清楚;外源基因转导率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