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医战队生生读书会04.22共读:《岳美中医话》之述学、当读的古医书
国医战队生生读书会丨04.22共读:《岳美中医话》之述学、当读的古医书
岳师简介:
岳美中,原名岳中秀,号锄云,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小岳各庄的贫苦农民家庭。
岳美中学医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谋自救。中道习医,既无家传,又乏师承,主要靠刻苦自学,经历较多坎坷。
初学之时,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入手,多以时方应病家。临证稍久,觉其局限,转而学习清代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用之临床,效失参半,亦觉其方琐细冗弱。其后研读《伤寒论》 、 《金匮要略》 ,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痰。其质朴之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病之利器。后又钻研唐代《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诸书,其中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果能用之得当,亦有如鼓应桴之效。从1934年到1949年间,即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益坚信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因此,在多年中,对唐代以前医学愚衷款款,矻矻研求,不无收获。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他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认识进了一步,体会到了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纭之繁,务实则能举沉疴痼疾之重。当时,岳美中曾对这一段学习与临证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证,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岳美中强调对于急性病,要有胆有识,迅速地抓住现证特点,迎头痛击,因势利导,以解除患者病痛。对于慢性病,则要有方有守,慢慢扶助机体的抵抗力,以战胜疾病。因为急性病多属六淫时疫所致,变化较多,尤其是风火阳邪,骠悍迅疾,焚毁顷刻,治之宜准、宜重,即所谓要有胆。但胆须从识中来,有胆无识,往往陷于盲目,甚至鲁莽偾事;有识无胆,畏怯不前,也容易贻误病机。识是胆的指导,胆是识的执行,要眼明手快。对于慢性病的治疗,他认为不但要有方,还要有守。慢性病往往由渐而来,非一朝一夕所致,其形成往往是由微杳的不显露的量变而到质变,其消失也需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一个对症药方,初投时或无任何效验可见,若医生无定见,再加上病人要求速效,则必至改弦易辙。或者药已有效,就是效果还不明显,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量变,倘一中止药方,或另易它方,不仅前功尽弃,还恐怕枝节横生,甚至出现其他疾病。因此,在慢性病的治疗上,他主张用方要准、使用要稳。
述学
? ???
余学医之始,是因肺病咯血,求治无效,遂购阅医书,欲谋自救。且习医的经历较多坎坷, 学术思想的发展亦多曲折。约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初学医时, 从张協纯?衷中參西录?入手, 多以时方应病家。临证稍久,觉其局限,转而学习清·吴鞠通、.王孟英之温病学说,用之临床,效失參半,亦觉其方琐细冗长。自思,我国四千年医道之流传, 其愈疾之术竞若是之疲弱乎? 还是自已于此道未深入呢? 饥渴之中,再研读《伤寒〉〉、?金匮?,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现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 实逼近科学之堂奥 , 真是祛疾之利器。 后又钻研唐代?千金?、《外合》诸书,其中质朴之学.实用之方,直上接仲景, 果能用之得当, 亦有如鼓应桴之效。 从一九三四年到一九四九年间,即专用古方治病, 时起大症 。 益坚信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因此, 在多年中,对唐代以前医学愚忠款款,矻矻研求, 不无收获。这是第一阶段。 ???????????????????????????????????????·
以后, 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逐新感觉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一方面, 临证时遇到疾病多,所持的方法少,有时劳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 ?另一方面, 经方中有侧重温补处, 倘有认证不清, 则必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 凉,一有偏重,其失得是相等的。治病若先抱成见, 则对真理的认识即不能正确, 所谓“一尘迷月,四方异位 。对疾病的治疗,则难期完整的疗效。 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 经过读书临证和与同道商讨, 认识进了一步, 体会到了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 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粗疏常致于偾事, 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骛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骛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
当时,曾对这一段学习与临证体会加以总结, 认为,治重病大症,要用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 治温热及小病轻病, 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 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这是第二阶段的认识。
一九五四年以后, 对唯物辨证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用于总结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 又有了新的认识 。如认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