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艺学热处理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热处理的原理 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致死作用 高温对酶活性的钝化作用及酶的热变性 一、 微生物的耐热性 (一)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二)热杀菌食品的pH分类 (三)微生物耐热性参数 (一)、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微生物的种类 加热前微生物所经历的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培养基 、菌龄 食品成分的影响(基质条件) 水分活度、脂肪、盐类、酸度、 糖度、 营养成分 其它相关因素 细菌繁殖的温度范围 菌种和菌株 嗜热菌强于嗜温菌,后者强于嗜冷菌; 芽孢强于营养细胞;同一菌株因菌龄、培养条件等不同而异。 培养温度高,其耐热性高 培养基丰富,微生物耐热性高 增加C16、C18脂肪酸,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耐热提高,加入磷酸盐,巨大芽孢杆菌耐热性提高; 微生物的生理状态 (对数期、稳定期) 何为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 微生物所处的培养或基质条件不同,微生物的耐热性不同。 水分,水分↓,↑; 高浓度糖类,蛋白质、脂肪,↑; 某些盐类的存在:对菌有利↑,对菌不利,↓; 酸性环境,PH↓,菌体易死亡; 抑制性物质。    食盐浓度低于3%~4%时,能增强细菌的耐热性 ,超过4%时,随着浓度的增强,细菌的耐热性明显下降 。 加热方式 原始活菌数 热处理温度 (二)、罐头食品的分类 低酸性罐头 pH.5.0 中酸性罐头 pH:4.6~5.0 酸性罐头 pH:3.7~4.6 高酸性罐头 pH:3.7 总之,肉毒杆菌能生长的最低pH成为两类食品分界的标准线。 (三)、微生物耐热性的测定及表示 1.微生物耐热性试验 TDT试管法 TDT罐法 烧瓶法 开放型TDT试管法 毛细管法 TDT试管法:用d=7~10mm、厚1、长80~150的小型试管进行,加热介质以缓冲液或罐头内容液之类的液态物质为宜,熔封或不进行熔封后加热、后培养确定加热致死时间。 微生物耐热性的表示方法 指数递减时间 D值:在一定的环境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某细菌群原有残存活菌数的90%时所需的最短时间。 加热时间t t= 1/m(㏒a-㏒b) D=t/(lga-lgb) D110℃、D121℃   D值与微生物耐热性的关系: 成正比; 与加热温度、菌种、所处环境有关; 与原始活菌数无关。 热力致死时间TDT 定义:在特定的致死温度、致死环境下杀死某一菌种的全部细菌或芽孢所需的最短加热时间(thermal death time)。 以加热温度为横坐标,TDT为纵坐标,在半对数坐标中可作出如图3-6所示的曲线。 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高,TDT短; 介质条件:介质不同,微生物耐热性不同,TDT不同; 原始活菌数:与TDT有关,原始活菌数越多,TDT越大。 lgt0/t1=(θ’-θ)/Z Z为热力致死时间曲线横过1个对数周期时所改变的温度(℃)。 Z 值定义:为了达到相同的杀菌效果而热力致死时间(TDT)减少一个对数周期所需提高的温度。 反映微生物对热的敏感性。 F0值 (杀菌致死值 ) 定义:121℃(国外为250℉)为标准温度,与此对应的热力致死时间。 lg t0/F=(121.1-θ)/Z Z= (121.1-θ)/ lg t0/F 热力指数减数时间(TRT) 在任一规定时间的温度下,将对象菌数减少到某一程度(10-n)时所需的加热时间(min)。 TRT是D值的扩大。 TRTn=nD 如果以D值的常用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加热温度为横坐标,在半对数坐标图中可以作出如下图的曲线,称为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D值本身并不代表全部杀菌时间,从理论上讲,在所定温度下,当nD的n趋于无穷大时,即为前述的F0值。 F0=nD 肉毒杆菌n=12; 生孢梭菌n=5 因此在121℃时求得的D值乘以n就可得到 F 值。n的大小并非固定不变,应根据工厂卫

文档评论(0)

tt435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