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种内种间关系分解.pptVIP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 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竞争释放(competitive 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在新几内亚的大岛上,发现三种地鸽,每一种都处于不同的生境(沿岸灌木、次生林和雨林)。在只有一种地鸽的小岛上,该种地鸽使用所有三种生境。可以得出结论即竞争导致新几内亚岛上的生态位分化,但在小岛上发生竞争释放。 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7.2.2????????? 捕食作用 ? 捕食(predation):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这一广泛的定义包括(1) ‘典型的捕食’,它们在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2) 食草,他们逐渐的杀死对象生物(或不杀死),且只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3)寄生,一个种寄居在另一种的体内或体表,靠其体液、组织或消化物而生存。 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单食、寡食、广食 7.2.2.1 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捕食者的本领: 快速奔跑、隐蔽色、利爪、毒牙、集体围猎 猎物的本领:拟态、保护色、警戒色、假死、快跑、集体抵御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有害的“负作用” 减弱。 精明的捕食者 7.2.2.2捕食者-猎物数量动态 (p126页) 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 : dN/dt = r1N-?PN ① 猎物方程 dP/dt = -r2P + ? PN ②捕食者方程 7.2.2.4??? 食草作用 食草的特点是植物不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使部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2 植物的防卫反应: 机械防御或化学防御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 协同进化 1 食草的危害与植物的补偿作用: 食草危害随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植物具生长补偿作用,如提高单位叶面积光合率,落叶减少等。 3 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关系 放牧系统中食草作用与植物净生产力的关系 7.2.2.5 寄生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1)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 2) 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昆虫 ) 3)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 寄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退化,生殖系统发达,复杂的生活史 寄主:产生免疫反应,动物的整理行为、迁移。 进化结果:危害逐渐减弱。 社会性寄生物: 不摄取寄主组织,而是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而获利的寄生物。 如鸟类的窝寄生 (种内窝寄生,鸭;种间窝寄生:杜鹃) 7.2.2.6 ??互利共生(mutulism): 两种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可提高双方的适合度。 1 体外互利共生:行为上互利共生(清洁鱼与顾客), 花和传粉动物, 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与进化: 真核细胞的来源(线粒体等) 细胞外互利共生:动物消化道中的互利共生(白蚁与肠道中共生鞭毛类,反刍动物与瘤胃中细菌),菌根(高等植物与真菌)。 3 细胞内互利共生:蟑螂脂肪体中的共生细菌。 兼性互利共生:不互相依赖共存的生物 专性互利共生:组成永久性成对组合的生物,如地衣 本节重点: 名词:领域(territory); 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 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 生态位(niche); 协同进化(co-evolution);他感作用 内容: ?1 种内与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2植物的密度效应 3 动物领域行为的一般规律。???? 4 两物种的竞争模型及模型行为。 5 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6 怎样管理好草原? 7 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8 共生的类型 ?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的基本类型 7.1 种内关系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1个体间的竞争--植物的密度效应; 2 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繁殖与婚配制度) 3 与性别无关的种内关系(领域、社会等级、集群和利他行为,他感作用) 7.1.1?? 植物的密度效应 1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law of constant final yi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