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广德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VIP

安徽省广德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省广德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悲伤愁苦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全诗   3、思考: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写秋风秋露,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了作者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的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乌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情怀,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片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有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线索,来抒发诗人的悲愁之情。   三.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笼罩在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它们“兼天涌”,“接地阴”,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暗不明的国家,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却用了“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诗人的故园心。最后两句,貌似写景,实际是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就是这样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字的锤炼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 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 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 3、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 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 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uailexingk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