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4-1佛教的产生与性质.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  佛教文化认识佛教佛教是什么?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佛教?怎样认识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学习佛教文化有何意义?佛教文化对佛教的种种误解——社会的误解佛教是一种迷信,是那些愚夫愚妇的宗教。佛教是一种有神教,它是拜神的,依靠佛、菩萨来拯救自己的。佛教是一种命定论,因为佛教讲因果报应,你前世造什么样的业,今世就要受什么样的果报。佛教是一种消极的、出世的、逃避社会责任的宗教,因为佛教讲看破红尘。佛教是外来(印度)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佛教文化对佛教的种种误解——信佛者的误解1 信佛教就是为了求得个人的解脱。2 信佛教是为了求得来生的福报,因为我前世造了很多业,所以今世受这么多苦,那么我今世信佛教,来世就可以有福报。3 信佛教是为了求神来保佑自己,这个不是求来世的福报,而是求现世的福报。有很多人到寺庙去许愿,求菩萨保佑自己,等到将来自己事业上、人生上有了成就再来还愿。4 甚至有人信佛教是为了求得一种神通。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历经二千多年之久,经过与以儒道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的相互冲突、吸收、融合,已深深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完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观念心态、生活习俗等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 因此,有学者说:“不懂佛学就不懂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撇开佛教文化,连话也说不周全。” 佛教文化第一节 佛教的产生佛教文化一、佛教产生的背景佛教文化“吠陀文明”(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文明的特征:《吠陀》信仰;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列国时代(600—400BC) 当时有二、三十个国家,以城名国,大国16个,行君主制或共和制。 列国时代,农业和工商业有较大的发展,工商城市普遍兴起。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刹帝利种姓掌握着军政大权,吠舍中的一些人,通过经商放债,也获得大量财富。而大多低种姓的人处境越来越坏。 人们对婆罗门教所维护的种姓制度极为不满,希望能冲破种姓制度的束缚。:社会变动→思想上百家争鸣:“沙门”思潮 沙门教派不同的观点:九十六种外道、六十二异见,六师外道 沙门思潮的特征 一、反对婆罗门教。二、大都承认轮回,也都以寻求解脱为根本目标。三、普遍禁欲。四、弃世修习禅定。 佛教就产生于这个政治上列国纷争、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期。二、佛陀与佛教佛教文化1、佛陀的诞生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时值中国春秋时代),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摩耶夫人依当时风俗,回到娘家生产,路过蓝毗尼花园,在树下休息时,生下了悉达多王子。佛教文化梦象受孕: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白象而受孕。佛教文化【出胎】 乘象入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摩耶夫人梦见了一位菩萨骑着白象,在光明的照耀下,在鼓乐与鲜花的的簇拥下,从空中降下,进入了她的寝宫。她因此而怀孕。 其母产后不久去世。幼年的释迦牟尼由姨母波阇波提夫人养育长大。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文能武。净饭王因其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圣王”(统一天下的君主)。 佛教文化2、出游与出家 悉达多王子幼年时,就喜欢沉思,世间弱肉强食、生老病死种种现象,都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都促使他思索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 受一位沙门的启发,他有了出家的念头。佛教文化净饭王曾经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企图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达多16岁时,净饭王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但这一切都未能成功,悉达多王子终于还是离开国城,开始了出家修道的生活。佛教文化出游四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夜半逾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在天神的帮助下,释迦太子离开了王宫,从此踏上了出家修行的历程。 3、寻师修行 净饭王劝说无效,只好在亲族中挑选五位青年,随从悉达多王子一起修行。他们先后寻访、跟随当时最有名的一些学者学道,结果都不能满足要求。又开始了六年苦行,但终因徒劳无功而毅然放弃。五位随从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继续他们的苦行。佛教文化佛教文化 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吉祥草,向东趺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王子在树下进入甚深禅定,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片清朗的夜空中,目睹明星,豁然大悟,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佛教文化印度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与大塔 降魔成道释迦太子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经过了七天七夜的入定,战胜了内心群魔的诱惑与扰乱,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本质,获得了解脱。 佛陀(Buddha)释迦牟尼成道时之感叹: “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