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清对外贸易探索.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西学东渐的背景——传教士来华 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 倾慕东方已久; 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提供了落脚处;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方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代表人物: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 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 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 利玛窦的苦恼 如果你是一名外国传教士,来华传 教会遇到什么困难? 语言、文字、服饰、饮食等日常生活习惯 天主教与中国传统礼仪差异 利玛窦是怎样克服的呢? “入乡随俗”调和策略,迎合中国文化和习俗 利玛窦的智慧 利玛窦到韶州后,依然是光头僧服,但仍感难以融入中国社会。 1594年,他听学生瞿太素讲:实际上,僧人在官员与百姓眼里地位并不高,中国人普遍尊重的是读书人。于是,经范礼安神甫批准,利玛窦开始留须发,改戴儒冠,穿儒服。 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为传教的敲门砖 走上层路线,取悦皇帝,广交中国官员和士大夫 利玛窦忠实的拥护者:徐光启 2005年深秋,李敖第一次来京,在看过故宫之后,特别提出“看一看洋和尚的墓园”。在北京市委党校院内的利玛窦墓碑前,李大师摸着冰冷的碑说:“当年,利玛窦给万历皇上送了一架自鸣钟,那钟过了24小时后,就停了。太后说,洋人怎么送个坏钟来?于是,把利玛窦留在了北京。”关于利玛窦1601年给大明王朝送礼一事,李大师说着了一面,但还漏了一面。利玛窦不仅给中国送来了时间(自鸣钟、日晷、沙漏等),还送来了空间(世界地图)——全新的空间概念。 《坤舆万国全图》 南京博物院藏本 中国人认为天是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中国推到东方一角的地理概念。 ——《利玛窦中国札记》 2000年,北京修建中华世纪坛,坛内雕刻了一百位对中华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只有两个外国人入画,一位是马可波罗,一位就是利玛窦。 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利玛窦则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中华世纪坛 二.西学东渐的内容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地理 数学 物理机械工程 天文历算 水利技术 火炮制造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邓玉函与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等编订《 崇祯历书》 熊三拔与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几何原本》 点 线 直线 曲线 平行线 角 直角 锐角 钝角 三角形 四边形 欧几里德 对浮力原理的图示和说明 王徽《远西奇器图说》 人文学术 欧洲古典哲学 逻辑学 艺术 美术 音乐 建筑 李之藻与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 安文思翻译《超性学要》(托马斯阿奎那) 李之藻与傅汎际合译《名理探》(亚里士多德) 西方绘画技法 西洋乐器 教堂、圆明园 乾隆时期在圆明园中增建西洋建筑与景观,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设计。 三.西学东渐的影响 1.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从而得以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2.使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早期“西学东渐”,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他们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著名启蒙思想家都曾收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马戛尔尼使团带回了许多中国重要的科技成果,如船舶密封隔舱技术,双动活塞风箱技术等,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引用的中国科技文献资料达一百多条,作为进化论的重要依据。 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 海纳百川, 共同发展。 * * * * * * 《崇祯历书》在1634年编完之后,并没有被皇帝颁行。为什么没有颁行?是因为它的优劣一直在争论。中国保守的力量仍然反对。他们反对将它颁行天下使用。于是双方一直争论,这个争论持续了10年。在这个争论过程当中,发生过8次中西天文学的较量,这8次较量的内容,都记录在《明史·历志》中。 ,《崇祯历书》编撰完成以后,用了10年时间争论。我们知道皇帝自己是不懂天文学,你们几个不同的人,都说自己好,到底谁好?崇祯皇帝是不可能判断。最后经过8次较量之后,崇祯皇帝最终相信西方天文学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