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讲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理论
什么是议程设置?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Agenda Setting Theory
美 麦库姆斯和肖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
BC·科恩《报纸与外交政策》:
“在许多场合,报纸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how to think)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
研究对象、方法:
实证考察1968总统选举期间传媒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
调查选民对美国社会主要课题及其重要程度的认识
对8家媒体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研究结果:
议题的一致性:选民对当前重大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大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议程设置功能的假说示意图
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
着眼于认知层面的效果。(想什么)
考察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了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拟态环境,把关人)
相似观点理论:拟态环境、环境监测功能
后续相关研究
1. 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结论: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谁在设置议程?
谁是媒介议程的设置者?政府?公众?专家?媒体拥有者?编辑?记者?
本质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揭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
媒介客观中立的神话破灭
“媒介更像是探照灯,该探照灯往何处照,往往取决于在某议题上有其特殊利益的群体。”
——李普曼《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和问题
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大众媒介的有力影响。
仅强调媒介设置社会议题,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意义
问题是
什么是伪事件/假事件?
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播报道等特征。(丹尼尔·布尔斯廷《The images》)
又称“媒介事件”、“传媒假事件”
议程设置与传媒伪事件
传媒伪事件的本质是传媒的公共关系活动.
把议程设置引向了对议题进行完全主观操作的误区。
例:华西都市报的“孩子回家行动”
传媒伪事件的基本特征(陈力丹)
*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有隐藏的动机
(宣传动机、公关动机、职业动机)
*导演事件
*事件媒介化
*暧昧的真实
负面影响:
——身份重合损害新闻客观公正原则
——隐藏的动机可能产生社会危害
——事件媒介化破坏新闻选择的公正性
——建构的不是真实世界
如何应用议程设置理论
重视媒介的议程设置能力,加强舆论引导。
关注公共热点议题,不失语,提高媒介公信力。
选择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议题重点报道,不以个人好 恶为新闻贴标签。
拒绝伪事件。
网络传播时代
议程设置功能是否正在弱化和消失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设议程
二、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
客观现实
象征性现实 (拟态环境)
主观现实
培养理论的提出:
cultivation analysis
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期
又称为“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提出的背景
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巨大;
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研究目的:
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影响。
研究发现:
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
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格伯纳认为:
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淘宝店铺运营方案ppt.pptx VIP
-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ppt课件-课程.ppt VIP
- 【人教七年级上册数学情境课堂课件】 3.1.3 反比例关系 课件.pptx VIP
- 2025-2026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测试卷(附答案).pdf VIP
- 骨质疏松健康宣教ppt(完整版).pptx VIP
- 陕2022TJ067厨卫装配式钢丝网混凝土排气道系统建筑构造图集.docx VIP
- 八大危险作业票八大危险作业票.doc VIP
- DB53T684.10-2015 昭通乌天麻 第10部分:初加工技术规程.pdf VIP
- (含答案)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质量检测).pdf VIP
- 什么叫电击和电伤.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