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3导论.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细胞间信息的传递及信号转导多细胞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实现有赖于细胞之间信息的相互沟通。 信息由此细胞传递给彼细胞,多数情况下,还要经过信号的转导,才能为接受信息的一方所感知,而导致其生理功能的改变。 一、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The signal transmission between cells   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图2-3-1):   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允许无机离子和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的沟通,如电传递;   通过细胞产生的化学信号分子传递信息,即化学传递。 图2-3-1 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图2-3-2 细胞间的电传递 (一) 细胞间的电传递 The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between cells   很多动物细胞间存在缝隙连接(gap junction),这是在相互十分靠近(细胞间隙仅有2.0nm左右)的细胞间建立的有孔道的连接结构。细胞胞浆通过此孔道相联系(但与细胞外不相通),允许分子量小于1.0-1.5kD的无机离子和水溶性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等)自由通过。缝隙连接是细胞间电传递的结构基础。 由于带电离子可自由通过,局部电流可在细胞之间形成,就使AP能迅速在细胞间传播(图2-3-2)。通过缝隙连接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细胞能够几乎同时产生兴奋,即兴奋的同步化。可见电传递速度非常快,且具有双向特点(由电-化学势差决定带电离子的流动方向)。心室肌细胞间正是以缝隙连接相联系的。这使得所有心室肌细胞能同步兴奋和收缩,保证了高效率射血的实现。同步化使心室的收缩好像是一个细胞的活动,因此心肌又被称为“功能合胞体”。   (二)细胞间的化学传递 The chemical transmission between cells 1.化学信号分子   细胞分泌的化学信号分子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性质来传递信息。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两类:亲脂性信号分子(甾类激素、甲状腺素等)和亲水性信号分子(大多数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小分子亲脂性信号分子可自由通透细胞膜而进入细胞内,通过结合细胞浆受体和细胞核受体来传递信息,而亲水性和大分子亲脂性信号分子不能穿过磷脂双分子构成的细胞膜,只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完成信息的传递。以下举例说明细胞间的化学传递过程。   2.激素的分泌和远距离传递   大多数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出来,都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远距离运送到靶细胞后,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亲水性激素直接由血液携带运输,而亲脂性激素则须与血浆中特殊的载体蛋白结合才能远距离运输,到达靶部位后再释放出来。3.激素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   大多数激素由内分泌细胞首先释放到组织液中,再扩散入血管进行远距离信息传递。有些激素不进入血管,而是扩散到邻近的细胞,对其生理功能进行调节,称为旁分泌作用(图2-3-3)。还有些内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激素十分敏感,激素分泌出来后作用于自身,改变自己的生理功能,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右图显示的胃粘膜中G细胞分泌胃泌素作用于邻近的胃酸分泌细胞(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即是一种典型的旁分泌。   4.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神经分泌   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下丘脑和垂体)中,存在一些特殊的神经元,它们既有产生和传导电信号的经典功能,又具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可以分泌激素。激素一般由胞体合成,可沿长轴突运输并储存于神经末梢,其分泌过程类似神经递质的释放。释放出的激素由神经垂体扩散入血管,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或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内分泌神经元的分泌活动。这些神经内分泌细胞将从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其它部位传来的电信息转变为化学信息(即激素),从而将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联系起来。这部分内容选读,学完内分泌一章后,同学们会有较透彻的理解。 图2-3-4 突触传递   5.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的直接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接触部位称为突触。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图2-3-4)。每个突触都由三部分构成:突触前膜,即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突触后膜,即后一个神经元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质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突触间隙。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内含有很多突触小泡,内含高浓度的神经递质。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可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的移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当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即可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改变,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与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不同,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不是“一对一”的,即突触后AP是否产生,决定于多个局部电位的总和结果。可见突触传递为电-化学-电的信息传递,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