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综合·研判思路 知识·巧记速记 重点·突破方法 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知识体系】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_____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旗袍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的婚丧礼仪到_________、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断发易服 巧学妙记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易错易误】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完全取代中国服饰。( ) 剖析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发展。 2.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没有在全国大规模推行。( ) 剖析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虽然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并没推行到全国。大规模推行“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 × √ 【史料研读】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与特点 史料一 深化理解 史料一图片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史料二则显示这些变迁与社会政治变革、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等有密切联系。 知识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体系】 一、交通的进步 1.轮船: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__,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铁路:19世纪80年代,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铁路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轮船招商局 二、通讯的进步 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了电讯网络。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 (1)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3)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台湾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1)1872年创办的《_______》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2)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4)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申报 2.影视业 (1)《_______》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3)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 3.“第四媒介”:________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定军山 1994 巧学妙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 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易错易误】 1.最早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是清政府。( ) 剖析 最早在中国修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各地区之间是比较均衡的。 ( ) 剖析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 × 【史料研读】 近代铁路的发展与作用 深化理解 史料一体现了清末统治者认为修铁路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减少军费开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史料二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突破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近代的社会环境是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并最终陷入深渊,这既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深刻的原因,同时也烙印在其特点上。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反作用,继而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问题精要】 (1)原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