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波谱分析第一至第五章
波谱分析
徐经伟、牛利、高翔、崔勐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第1章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1概论
1.2核自旋和核磁共振现象的描述
1.2.1原子核在静磁场中的进动
1.2.2自旋角动量和能级的量子化
1.3波尔兹曼分布和宏观磁化强度矢量
1.4旋转坐标系和和宏观磁化矢量在旋转坐标系中的进动
1.5脉冲
1.6单脉冲核磁共振实验
1.6.1自由感应衰减(FID)
1.6.2傅里叶变换
1.7正交检波和数据的输出
1.8弛豫过程
1.8.1纵向弛豫过程
1.8.2横向弛豫过程
1.8.3自旋回波测定T2
1.8.4 弛豫机理
1.9磁屏蔽常数
1.10化学位移
1.11傅里叶变换超导核磁共振仪
第2章 核磁共振氢谱
2.1 影响氢原子化学位移的因素
2.1.1 诱导效应
2.1.2 磁各向异性(magnetic anisotropy)
2.1.3 环电流
2.1.4 氢键的影响
2.1.5 溶剂的影响
2.2 各类有机化合物氢原子的化学位移
2.2.1 烷烃
2.2.2 烯烃和炔烃
2.2.3 卤代烃
2.2.4 醇和醚
2.2.5 芳香族化合物
2.2.6 醛和羧酸
2.2.7 酮和酯
2.4.8 胺、酰胺和硝基化合物
2.4.9 杂环化合物
2.3 标量耦合
2.3.1 标量耦合的机理和性质
2.3.2 2JHH
2.3.3 3JHH
2.3.4 长程耦合
2.4 复杂谱图分析
2.4.1 化学等价和磁等价
2.4.2 自旋体系
2.4.3 自旋波函数和自旋角动量算符的矩阵表达式
2.4.4 双原子核自旋耦合体系的量子力学描述
无耦合时体系的能级
有耦合时体系的能级
耦合体系的波函数和谱线强度
2.4.5 多原子核体系的图谱
一级图谱
常见的二级图谱
复杂谱
第3章 核磁共振碳谱
3.1 核磁双共振和质子宽带去耦反门控去耦13C的化学位移
3.5.1 影响13C化学位移的因素
杂化和取代基电负性的影响
立体构型和共轭的影响
3.6 常见有机化合物13C的化学位移
3.6.1 烷烃
3.6.2 烯烃和炔烃
3.6.3 卤代烃
3.6.4 醇和醚
3.6.5 芳香族化合物
3.6.6 醛和羧酸
3.6.7 酮和酯
3.6.8 胺、酰胺和硝基化合物
3.6.9 杂环化合物
第4章 密度矩阵和乘积算符
4.1 基矢的矩阵表达式、力学量期望值、集合体系的期望值和密度矩阵
4.2 Liouville-von Neumann 方程
4.3 密度矩阵对核磁共振实验过程的描述
4.3.1 单1/2自旋体系的单脉冲实验
平衡时的密度矩阵
90°脉冲后的密度矩阵
自由演化时的密度矩阵
双1/2自旋体系的单脉冲实验
平衡时的密度矩阵
有选择的90°脉冲后的密度矩阵
有选择的90°脉冲后自由演化的密度矩阵
无选择的90°脉冲后的密度矩阵自由演化的密度矩阵
4.3 INEPT实验
4.4 积算符
4.4.1 积算符描述INEPT和重聚焦INEPT
4.4.2 积算符描述DEPT
第5章 二维核磁共振谱
5.1 1H-13C二维异核相关谱(HETCOR)
5.2 异核单量子相干谱 (HSQC)
5.2.1核磁共振信号的灵敏度
5.2.2 HSQC的脉冲序列
5.2.3 消除12C-1H的峰信
5.2.4 Edited HSQC
5.3 异核多量子相干谱 (HMQC)
5.4 异核多重键相干谱 (HMBC)
5.5 同核1H-1H COSY 谱
5.6 NOESY 谱Isidor Rabi在分子束研究中证实了核磁矩的存在并提出核磁矩的测定方法。
超精细结构是指某些光谱线出现的小分裂。以钠黄光为例(图1-1),钠原子的价电子从3P态向3S态跃迁时放出黄光。当仪器的分辨率不高时,只能观测到1条波长589.3nm的黄线。该条谱线对应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从3S轨道到3P轨道跃迁时吸收的能量。分辨率提高后,可观察到589.0和589.6nm的2条线。谱线间的波长相差6?。这种现象称为精细结构。由于3S轨道为球形,没有角动量,不能与其他矢量作用产生能级分裂。因此精细结构的产生只能来自于3P轨道的能级分裂。1925年 S. Goudsmit and G. Uhlenbeck提出电子具有自旋运动的假设。如果电子具有自旋运动,就具有自旋角动量。3P轨道角动量和电子自旋角动量相互作用, 就会造成3P轨道的能级分裂。当两个自旋矢量的方向平行时,轨道的能级较高;反平行时,能级较低。尽管这两个轨道的能级差值不大,但是很容易辨别。电子分别从这两个不同能级跃迁到3S轨道就产生光谱精细结构。因此32 P3/2与32 P1/2 的能级差是由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3P轨道角动量相互作用所造成。这样就解释了精细结构产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河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11月教育教学质量检测(A卷)化学试题 Word含解析.doc
-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2015-2016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
- 河南省郑州八中2015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doc
- 河南省考2012-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 河南省郑州市201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_文综.doc
-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试题含答案.doc
- 河南省郑州市2016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数学理.doc
- 河南省郑州市2016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理科综合.doc
-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2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课件.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