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带(Laminariajaponica)种质分离,培养和应用的技术操作规范(精选)
紫菜(Porphyra spp)种质分离,培养和应用的技术操作规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种质库
联系人:
费修绠教授,逄少军博士
电话:0532-2868831
email:fei@
website:
中国青岛市南海路7号,266071
内容目录
紫菜的生物学特征,生活史------------------------1
紫菜的地理分布,自然生活环境--------------------2
紫菜养殖的简短历史------------------------------3
紫菜种质的分离技术------------------------------4
紫菜种质的长期保存技术--------------------------5
紫菜种质的丰富培养技术--------------------------6
本种质库种质在紫菜育种和紫菜育苗上的应用-------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种质库保存的不同物种紫菜品系目录和可以提供的技术服务------------------8
紫菜的生物学特征,生活史-1
紫菜是一种常见的经济海洋藻类,属红藻门 Rodophycophyta,原红藻纲 Protoflorideophyceae, 红毛菜目Bangiaies,红毛菜科 Bangiaceae,紫菜属 Porphyra.分布于世界各国,目前已经记载的种类有133余种,其中进入人工栽培的还不到10个种。紫菜的生活史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特性,不同世代的形态和出现时间因种类和地域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它的叶状体是宏观的配子体世代,是单层或两层细胞构成的膜状体叶片,丝状体则是微观的孢子体世代,而且丝状体通常是钻入软体动物贝壳等含碳酸钙基质内生长的,只有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丝状体也能够脱离碳酸钙基质在海水培养液中正常生长发育。以条斑紫菜和坛紫菜为例子的两类生活史表明,前者具有单孢子、壳孢子和果孢子三种孢子,而坛紫菜只有壳孢子和果孢子两种孢子这种生活史的差别是很具代表性的,因此,对两类紫菜的种质保存和育苗技术措施也必须有所不同。
单孢子
↓↑
叶 状 体 阶 段
↗ ↓ ↓
4细胞幼体 果胞 精子囊
↑ ↘ ↙
↑减数分裂 合子
↑ ↓
壳孢子 果孢子
↖ ↙
丝 状 体 阶 段
图 1 条斑紫菜的生活史
叶 状 体 阶 段
↗ ↓ ↓
4细胞幼体 果胞 精子囊
↑ ↘ ↙
↑(减数分裂)? 合子
↑ ↓
壳孢子 果孢子
↖ ↙
丝 状 体 阶 段
图 2 坛紫菜的生活史
紫菜的地理分布,自然生活环境-2
紫菜的叶状体地理分布范围很广,通常分布于沿海地区潮间带的岩礁上,也有一些种类喜欢生长在潮上带岩礁(如中国的坛紫菜)或潮下带岩礁上(如半叶紫菜)。宏观的叶状体通常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紫红色和成簇生长,形成由众多个体组成的密集群体,个体大小因种类、品系、生长季节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异,小的仅数厘米,大的可达数米长。由于生活在潮间带,低潮时经常性地暴露于空气、阳光和低温冰冻,紫菜对干燥,直射阳光和低温具有很强的耐受力,在生态方面十分有利于和其他生物类群的生存竞争。
紫菜栽培的简短历史-3
紫菜的栽培曾经经历了由自然增殖-自然采苗栽培-半人工采苗栽培-全人工采苗栽培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上真正实现紫菜大规模人工栽培的只有日本、中国、和韩国三个国家,其他国家还处于试验阶段。是否采用人工基质进行栽培是区别人工增殖和人工栽培的界线。中国南方平潭岛流行了200年的泼石灰水清理岩礁的方法在本质上是属于增殖的范畴,而在300年前在日本出现的插枝式紫菜栽培法已可归属于自然采苗栽培的范畴了。真正意义上的紫菜人工栽培是建立在紫菜贝壳丝状体(壳班藻)的发现和紫菜生活史得到阐明之后,英国藻类学家Drew最早发现了壳班藻(1949), 紧接着日本藻类学家黑木(1953)和我国藻类学家曾呈奎(1954)为紫菜生活史的基本阐明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之后中日两国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经过10余年的努力,于上一世纪60年代初步解决了通过培养紫菜贝壳丝状体获得壳孢子作为紫菜苗种来源的栽培途径,也就是采用紫菜人工采苗栽培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紫菜人工栽培。该方法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一直被应用至今。
以紫菜人工采苗为基础的紫菜人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