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学(三)第三节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pptVIP

20世纪文学(三)第三节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文学(三)第三节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

20世纪文学(三) 第三节 后 期 象 征 主 义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思潮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诗坛开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先后形成前期象征主义(或前期象征派)和后期象征主义两次创作高潮,产生了许多重要作家作品,对欧美现代诗歌、小说、戏剧以及美学观念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两次高潮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流派,是19世纪70-90年代在法国形成的。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确立并丰富着象征主义,把象征主义推向高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期象征主义。前期象征主义作为团体形式的文学流派,至19世纪末便在法国解体了。但作为一种文艺思潮,象征主义却走出法国,波及全世界。 在20世纪20-40年代又一次掀起了高潮,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其中以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俄罗斯的勃洛克、爱尔兰的叶芝及英美诗人艾略特为主要代表。这些象征主义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使象征主义更趋完善,内涵更为深广,更富有现代主义思潮的特色。 艾略特: 托马斯·史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后期象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4.《荒原》 卷首引语 “死者葬仪” “对弈” “火诫” “水里的死亡” “雷霆的话” ( 1)基本内容 《荒原》原稿长达800余行。艾略特征求庞德的意见,庞德将原诗删去了将近三分之一,只剩下了434行。全诗共分5章: 第一部分“死者葬仪”。展示现代荒原的败落景象。 第二部分“对弈”。以荒淫无度的情欲和奸情象征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的崩溃。 第三部分“火诫”。只有借助于佛陀净火的冶炼,戒绝情欲,进入涅槃 ,人类才能得到拯救。 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弗莱巴斯沉溺于情欲大海,终于进入旋涡,落入死亡深渊。 第五部分“雷霆的话”。大地缺水,岩石崩裂,世界成了“岩石堆成的”一片沙漠荒原。“雷霆的话”道出了为拯救这“荒原”而开出的药方——人人都应做到“舍予”、“同情”、和“克制”。 3. 象征寓意及意象 《荒原》的象征寓意及意象,源自于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和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荒原》的全部象征意义,正如诗人在原注中所说“受魏女士有关圣杯传说一书的启发”,据说古代某个地方的渔王因年老或受伤,失去了繁殖的能力,他的领土因而变成了荒原,于是需要一位英俊少年英雄,手持宝剑,历经种种艰难去寻找圣杯,以便医治渔王,使大地复苏。诗人用暗示象征手法,展示西方 文明的崩溃和精神的荒芜,指明战乱的欧洲,只有找到圣杯——宗教,信仰上帝,才能得到拯救,复苏荒原社会。   (4)神话原型 a.圣杯神话提供了荒原“枯萎—死亡—再生希望”的总体象征框架。 b.圣杯传奇与诗歌布局形成一明一暗的平行结构。 C.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同时并存。 * * 1.生平简介 艾略特于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路易斯,祖籍英国,父亲是砖瓦商人。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美文学。大学毕业后,又侍从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壁德攻读硕士学位。1910年,艾略特转赴巴黎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和早期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等人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再赴德国马尔堡大学学习哲学,后因一战爆发而与当年夏天来到英国,结识了英美意象派诗歌的领袖庞德,并得到庞德的鼓励和帮助。同年10月,艾略特进入牛津大学麦尔顿学院学习。1916年,艾略特完成博士论文,但因故未能回母校哈佛大学参加论文答辩,所以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15年,艾略特与维芬妮.海格—伍德结婚,定居伦敦。迫于经济压力,艾略特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银行职员、杂志社编辑等工作。1917年以后,艾略特担任过先锋派文学杂志《自我主义者》的副主编、文学杂志《标准》的主编以及英国费伯出版社的编辑、懂事长和出版人等。1927年,他阪依英国国教,从此创作和文学批评出现重大转折。同年,他加入英国国籍。1932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一年诗歌教授。1947年,艾略特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12月,艾略特因“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1月4日,艾略特在伦敦的家中逝世,骨灰被安放在他的祖先诞生地东库克村的圣米恰而教堂,墓碑上刻着他在《四个四重奏》中写的诗句:“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2.创作分期 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文档评论(0)

cynthia_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