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二次形考作业参考答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2第二次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第二次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第三讲、第四讲) 一、填空(1×10 20分) 1.西部的昆仑神话,蓬莱神话,中原神话。 2.藏 3.堆绣,建筑装饰。 4.七月会,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5.26万,玉树、称多、囊谦。 6.西宁凤凰山“花儿会” 7、元明 8、汉 9、 “ 纳顿”节。 10、圣纪元 二、名词解释(4×7 28分) 答案: 1.“花儿”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并为汉、回、土、藏、撒拉、蒙古、保安、东乡、裕固等9个民族广为传唱的山歌,其主题一是礼赞生命,歌唱青春,一是诉说衷肠,表达男女之间的深情爱意。 2.唐卡是热贡艺术中的一种,又叫唐嘎、唐喀,是藏文译音词,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绢等织物上的卷轴画,主要流行于藏区。唐卡绘制内容繁多,题材广泛,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神话传说、人文历史、社会风俗等诸多内容,被誉为是了解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3. 伊舞:“伊”是流行于玉树地区的一种融诗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在玉树纷繁的民间歌舞中,“伊”是参与性、娱乐性最强,且较少受宗教影响,同时又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种民间歌舞。它自由、浪漫、粗犷,豪放,具有表演与自娱、规范与随意并行的特点。 4. 寺坊 回族绕寺而居,称为“寺坊”,“寺”即清真寺,是回族社区的核心、标志和灵魂;“坊”是社区的整体和构成。 三、简答题(4×8 32分) 1.简述热贡艺术的风格特点。 答案要点:“热贡”艺术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畔,又被称为“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或“热贡藏族艺术”。是安多藏区的一个藏传佛教综合艺术流派。其内容基本上是宗教信仰的物化形象。它是藏区本土文明经由多个民族、多元文化相互借鉴内化而成,是特色鲜明、风格独具的一种藏传佛教艺术形式。热贡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堆绣、建筑装饰等艺术门类。热贡艺术也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民间艺术。其出发点首推宗教意义上服从弘扬佛法的需要,同时亦能满足僧俗民众的审美心理需求。无论绘画、雕塑,抑或建筑,热贡艺术的主题、题材、形象、比例、体态、表情、姿势及背幔佛座、法器形制等要素,都参照“量度经”的规范程式,尺度严谨,不能随心所欲而为之。热贡艺术在创作传统上采用了兼容并蓄的手法,因而其艺术风格独特,在佛像造型方面具有俊美秀丽、端庄安详的特点。热贡艺术在绘画涂色上凸显了地域审美意识,线条刻画简练,形象比例准确,姿态动静结合,敷色用彩浓重,淡雅华贵相宜。热贡艺术绘画作品用色多用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色泽美观,经久不褪。 2. 简述土族“纳顿”展演中显示的多元文化。 答案要点:“纳顿”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是该地区土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纳顿”为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一样,本意为“玩耍”、“”、“娱乐”、“耍高兴”。作为节日,“纳顿”具有“庙会”、“庆祝丰收的狂欢活动”的意思。纳顿是一种内容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特点鲜明,风格独具。活动以民间信仰为连接村落的纽带,流传历史久远,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广泛。纳顿节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活动程序,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义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有地方民族特色。是人们访亲探友,商议子女婚嫁,调解邻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 3. 简述史诗《格萨尔》载体—说唱艺人的种类。 答案要点:第一类是认为自己的格萨尔故事是从天而降的“神授艺人”:第二类为承认自己是听到别人说唱或看到史诗文本后会唱的“闻知艺人”;第三类是主要靠笔来书写史诗的“掘藏艺人”;第四类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拿着史诗文本为群众诵读的“吟诵艺人”;最后一类属于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圆光艺人”,据说他们可以通过铜镜或一些发光的东西,甚至是拇指指甲上看到的图像或文字进行表演。 4. “骆驼舞”是哪个民族、怎样的一种舞蹈? “骆驼舞”是撒拉族。表演骆驼骆驼 藏族。在匈奴、月氏之后的吐蕃大军,于公元663年灭吐谷浑,在其统治的近200年中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藏族最初的主要成分是蕃化了的吐谷浑所属众羌及河湟汉民。回族先民上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的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元代回族形成。明清时期人口不断增加,逐渐青海成为回族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 蒙古族在蒙元时代就来到青海,明代来到环湖地区,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厄鲁特部和硕特部南迁青海,成为今天青海蒙古族的先民。土族和撒拉族是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孕育的青海“特有”的民族。 撒拉族也是这样一种融汇多种民族文化的民族共同体。在循化,撒拉族与藏族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