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小组织取材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 0:无 +:固有层中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较多, +++:较密集 萎缩:固有腺体减少(可为化生腺体) 0:无 +:固有腺体减少<1/3 ++:固有腺体减少1/3-2/3 +++:固有腺体减少>2/3 注:取材要达粘膜肌 化生:肠化或假幽门腺的化生 0:无 +:化生<1/3 ++:化生1/3-2/3 +++:化生>2/3 化生类型: 完全型化生: 不完全型化生: 按粘液类型: 小肠型化生: 结肠型化生:与癌密切相关 HP: Gymea or 银染 0:无 +:偶见或<1/3标本全长,有少量HP ++:HP分布1/3-2/3标本全长 +++:HP成堆,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 注:肠化标本常无HP, 结直肠癌诊断标准: WHO标准:只有侵润至粘膜下层时才诊断癌。 日本:则不接受WHO。 他们认为只要细胞异型名够就可诊断。 胃肠道小组织取材 病理诊断 Barrett‘s食管的诊断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 结直癌的诊断 Barrett‘s食管 1950年英国心胸外科医生Norman Barrett首先提出BE, 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又称Barrett病)。 Barrett‘s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Barrett食管- 异型增生- 腺癌3个阶段 其癌变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出30-125倍。 1975-2001年美国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上升接近6倍。 BE在西方白种人中发病率较高, 其中欧洲约1%-4%, 美国约5%-12%。 黑人及亚洲人中相对少见 近年来的报道有所增加, 其中2项大型的前瞻性研究显示, 日本人的总体发病率在0.9%-1.2%.  Barrett食管的定义 传统的BE定义: 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严格地讲它是胃食管交界上方至少3cm的食管黏膜被柱状上皮覆盖 199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又为BE定义加入了新的内容: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化生柱状黏膜存在,而不考虑其受累长度。 2008年关于BE的最新定义: 为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出现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并经活检证实其存在肠化生   两线识别: 鳞柱状上皮交接线( squamoucolumnar junction, SCJ,或称Z线:组织学 正常时相当于食管裂孔水平 鳞状上皮呈粉红色,柱状上皮为橘红色. 胃食管交接处(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解剖学 日本学者认为纵行栅状血管网的下端即是胃食管连接处 西方学者认为胃黏膜皱襞的起始为管状食管的终末部。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 鳞柱状上皮交接线( SCJ,或称Z线)相对胃食管交接处(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 )上移。 食管下端粉红色的光滑鳞状上皮中见有桔红、紫红或天鹅绒样红色柱状上皮黏膜区,该区有充血水肿、糜烂、颗粒样增生、息肉、斑状隆起及溃疡,溃疡基底覆盖炎性坏死物构成伪膜,后期可出现食管狭窄。 返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内镜分型: 岛型: 在Z线以上的食管可见稍突起斑状红色黏膜,与齿状线不相连,可单发或多发,与粉红色鳞状上皮形成鲜明对比 舌型: 齿状线局限性舌形向上突出,红色黏膜呈半岛状,该型是否会发展成全周型或岛型有待探讨。 全周型: 红色黏膜由胃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 长节段:≥3cm 短节段:<3cm 超短节段:<1cm Sharma et al 提出: BE布拉格C或M分类系统, C: BE累及全管周的长度 M: BE累及的最大长度 C2 M5 累及食管远端全周的长度为2 cm,C-2表示。 累及最大长度为5 cm则以M-5表示 布拉格分类为C2M5节段 可信度: C和M的可信度分别是0.95及0.94, 对于≥1 cm的BE内镜下识别的总体可信度达0.72 内镜活检取材: 国际上普遍采用四象限方法, 即在GEJ及齿状线之间每隔1-2 cm行活检. 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均呈灶性分布, 间隔2 cm活检很容易出现漏诊。 一项最近的回顾性研究中296个患者行内镜检查, 其中125例为BE, 取8处活检的杯状细胞检出率为68%,取4处分析的仅为35%, 因此对疑有异型增生或癌变的有必要间隔1 cm取更多活检 我国一般行靶向活检, 即根据检查者的经验在可疑柱状上皮的区域取活检. BE的组织分型有3 型: 胃底型上皮(完全胃化生) : 包括有胃上皮细胞、胃小凹、壁细胞、主细胞。 交界型上皮(不完全胃化生) : 为胃的柱状上皮,含黏液分泌细胞,但无壁细胞、主细胞 特殊型柱状上皮(不完全肠化生) 属一种肠化生型细胞,以杯状细胞的出现为突出的表现,与肠上皮相似,并可有绒毛细胞、潘氏细胞等,但无明确的刷状缘或真正的吸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