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鉴赏 咸林中学 付亚静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歌鉴赏方法 1、把握意象,体味意境。 2、积累文化常识,知人论世。 3、寻找重要信息,抓关键字词。 4、明辨手法,把握情感。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宋·梅尧臣《陶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 《村行》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对诗歌来说,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有主次之分) 衬托和烘托 同: 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异: 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 不一定交待出来;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衬托是一对一的映衬。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异: 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无主次之分。对比的目的是让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衬托和对比 同: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增强表达效果。 正衬 乐景 —— 乐情 哀景 —— 哀情 反 衬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春夜喜雨》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唐代 张仲素《春闺思》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分析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衬托,以美景衬托哀情,以美丽的山水风光衬托诗人的归心之愁。 题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