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_人教新课标版辩析.ppt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_人教新课标版辩析.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资料: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简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思想感情: 阅读理解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 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1236~1283 ,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资料: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疏通诗意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疏通诗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主题意义: 表现出为国家民族大业慷 慨激昂,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旨句: 千古名句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思想感情: 1,2: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历。 3,4:写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5,6: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忧虑。 7,8: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英雄的气节。 小结:《过零丁洋》一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比喻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对偶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叙事 抒情 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