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庄图册》中的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doc
《东庄图册》中的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现如今我们追述中国古代文人高士的精神活动,如果不凭借具体的实物、平台呈现,永远都只是空谈,无法让人认识和真正信服。我们在探讨古代文人画家的隐逸思想,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众多文人高士的少数文献和诗词当中,应该让隐逸意识具体化。
本文是找到沈周这位明代画家、书法家典型的隐逸文人进行剖析,让隐逸思想有一个具体的展现平台,具体地在沈周地《东庄图册》中呈现出来,在他的生活中流露出来。本章以《东庄图册》画作为切入点,对沈周、吴宽两位名家进行不同角度的“东庄”解读,从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中慢慢寻找古代文人隐逸思想地鸿爪细鳞。
1.《东庄图册》作画之“笔法”,文人园林精神之“隐逸”
《芥舟学画编》中说:“列树而成林,一树有一树之条理,虽千百树而以合成一条理焉。累石而成山,一石有一石之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焉。”①计成《园冶》中说:“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②画中屋舍纵横,山石嵯峨,空间连属,收放开合;竹木环绕,风致怡然。这里讲山水画应该局部变化,整体和谐统一,和谐是美。《东庄图册》绘画园林中叠石、远山:石不可杂,纹不可乱,块不可均,缝不可多;无论远泊近溪泊岸参差不齐,或高或低,或宽或窄,繁多而不杂乱,即讲的是统一中变化。画中石品类众多,太湖石玲珑婉转,以透瘦漏丑皱为美。黄石纹理古拙,以苍老端庄为美。远处高山起伏又以折带?、卷云皱笔法。一园叠石、花木,两类不可混杂,园林艺术风格统一。
从《东庄图册》我们不难看出,吴宽家的修建的整个家庭园林就是一个为自己“更年逸世”的田园园林。这里有山、岭、岗、坞、湖、溪、池、泉、滩、堰,有平田、竹林、樱树和生产性的稻田、果林,有居住和接待客人的堂馆,有作息眺望风景的亭台,有游弋湖上的小舟和停船的船坞,是一个完美的园林。园中多数植被都另有所指,无论是松柏、莲花还是翠竹都很有寓意;多数景致更加切合自然之趣,景色或参差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水而半露,自成天然旷野之趣。主人希望能在这里与好友尽情吟诗弹琴、作画,用生活实践把诗、书、乐、画、耕和园林完美的结合起来,追求一种“清逸”、“旷淡”的生活方式。
2.以小见大,芥子纳须弥
庭园园林作为空间艺术,是受社会意识形态支配,即反映着其时代的文化属性。庭园园林的艺术归宿,诚如前面已提到的,受隐逸文化,特别是中唐后“中隐”文化支配。在艺术创作中又受中唐后的“壶中天地”和明清时代“芥子纳须弥”的哲学观念驾驭。“壶中天地”一语源出自《神仙传》:“费长房……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人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③
这自然是荒唐之言。但在中唐以后借此喻为一种哲学观念,用作园林景物的经营。即在小空间中营构园林,包罗万象,涵盖宇宙,寄托心灵与自然、与宇宙的相通。白居易说:“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这一原则用作园林艺术创作,就不再是追求司马相如描绘秦汉上林苑那种“视之无端,察之无涯”的真实山水空间;“视之无端,究之无穷”的真实山林景象;“离宫别馆,弥山跨谷”的真实风景建筑景况,而是追求一个微缩的典型自然空间,从中会意氤氲天地,神游宇宙。
“壶中天地”原则在造园经营中的确立,反映在其艺术表现上,就是在象征性、符号性的景物中,蕴育着氤氲万物万景。使景物与心灵相通,这种寓情于景的营园思想,对后世造园规划影响深远,不大的园林,却有许多赋以诗咏的景物,几近于模式。历史发展到了明清,比“壶中天地”更小的空间格局:“芥子纳须弥”思想被一代士人接受,反映在造园中。“芥子”,小草之籽;“须弥”,佛经中的“须弥山”在南赡部洲等四大洲中心,处于海中,高三百三十六万里,顶上为帝释天所居。《维摩经‘不思议品》中说:“若菩萨往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山王本相如故。”④“芥子纳须弥”的哲学观念之所以成为一代士人的文化思想,是由于:一方面传统儒、道的“天人”思想仍是社会的主导思想。“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庄子?天下》)“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合一。
南宋宗炳《画山水序》中说:“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M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南宋宗炳:《画山水序》南宋陈姚最《续画品并序》中说:“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南宋宗炳:《画山水序》计成《园冶》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作画不是自然山水瞬间的凝固于三寸宣纸之上,而是长期游历于山水景物的整体感受,是心灵中自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