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雪莲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恩施州雪莲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doc

恩施州雪莲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阐述了湖北省恩施州雪莲果的主要病虫害种类、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雪莲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雪莲果病虫害;发生;防治;湖北恩施   中图分类号 S66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174-02   雪莲果(Smallanthus sonchifalius)又称雪莲薯,亚龙果,亚贡,英文名“Yacon”(亚贡或阿贡),即“神果”,属菊科葵花属植物,故又称菊薯。原产自南美州的安第斯山脉,是当地印第安人的一种传统根茎食品,已有500多年历史[1]。雪莲果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后被引种到全国各地种植;目前已在恩施市、建始县、宣恩县引种栽培成功。雪莲果的食用部分为根块,形似甘薯,具有润肠通便,调理肠胃,调理血液,降低血糖、血脂、血压等功效,可以有效地控制胆固醇或糖尿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现将其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病害   雪莲果常见病害有茎线虫病、黑斑病、根腐病等。   1.1 雪莲果茎线虫病   雪莲果茎线虫病又名空心病。   1.1.1 症状。茎部多有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表现为糖心和糖皮开裂。   1.1.2 发病规律。由雪莲果腐烂线虫引起,除危害雪莲果外,还危害马铃薯、红薯等作物和杂草。该病主要危害雪莲果块根、茎及果实。   1.1.3 防治方法。首先要消灭虫源,在育苗种植和收获时,集中消毁病原体;其次是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雪莲球芽,育苗床用净土以培育无病壮苗,且在移栽前用50%高锰酸钾对雪莲芽苗进行5~10 min浸泡处理。   1.2 雪莲果黑斑病   黑斑病是雪莲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我国各地雪莲果生产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湖北省恩施州雪莲果整个生育期均可遭受其危害,主要危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   1.2.1 症状。雪莲果病苗基部叶片变黄脱落,地下部分变黑腐烂,苗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垄。收获前后发病最多。病斑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雪莲果变苦,不能食用。   1.2.2 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措施为主,实行轮作倒茬,建立无病种田,采用无病苗进行大田种植。栽插种苗时可用甲基硫美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高锰酸钾500倍液蘸根底部6~10 cm浸泡2~3 min处理种苗;雪莲果种球芽(苗)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芽3~5 min后晾干,或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浸种球芽后放入植穴中,是防治黑斑病最有效方法[1-2]。   1.3 雪莲果根腐病   雪莲果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是种雪莲果区发生较重的一种病害。   1.3.1 症状。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地上秧苗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发病重的地下茎全部变黑腐烂。病块表面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   1.3.2 发病规律。主要发生在大田期。先从幼苗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危害,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雪莲果根腐病主要为土壤传染,田间扩展靠流水和耕作活动。一般沙土比黏土地发病重,连作比轮作地发病重。   1.3.3 防治方法。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栽培。   2 虫害   雪莲果常见虫害有地老虎、金龟子、青虫等。   2.1 地老虎   地老虎又名地蚕、乌地蚕,属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包括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2.1.1 症状。以幼虫危害,昼伏夜出,咬断根茎,造成缺苗。   2.1.2 发生规律。幼虫危害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咬断幼茎,造成倒苗和啃食叶片形成缺刻和孔洞,有时还会咬断生长点。通过观察,幼虫在3龄以前入土不深或不入土。白昼潜伏在地面的叶、芽中或幼茎基部浅土中。傍晚、清早、阴天取食,将幼株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或食取叶肉,很少能咬断幼茎。幼虫4龄后入土较深做成地穴,常被咬断幼茎的上半部分,留在洞穴外,也可咬去幼茎1/2,造成植株风折,植株被害处,有许多散落的断茎、叶片、杂草残体。须根多的田间中,发生严重;田中无杂草残体、枯枝落叶发生很轻,靠近蜜源植物中的雪莲果田中发生较重。   2.1.3 防治方法。雪莲果田中需要精细管理,清除田间一切杂草、枯枝、叶片等残体。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1 000倍液,施在幼苗上或幼苗根际处,对多种地老虎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2 金龟子   2.2.1 症状。在恩施州地区金龟子的危害期很长,为4―9月。6―7月成虫咬食叶片和嫩芽,造成雪莲果叶片多孔缺刻和芽枯。   2.2.2 发生规律。金龟子于傍晚时出来取食,咬断雪莲果叶片造成缺刻或光杆,在炎热无风的晚上更为严重。幼虫发生期在6―10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