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doc

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猪副伤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以冬春季为主。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的疫病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尿液等将病菌排出体外,污染饲料及水源等,由健康猪误食引起消化道感染,从而患病。猪副伤寒病具有病程长、传播迅速、疗程长、死亡率高等特点,对猪生长发育、健康及繁殖造成较大威胁。本文从猪副伤寒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副伤寒;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22.052 1 猪副伤寒临床特点 1.1 病因 猪副伤寒流行缓慢,多发于2~4月龄仔猪,易发生在阴雨及寒冷季节。除此之外,饲料品质差、单一、营养不足等也可引起疫病。 1.2 临床表现 该病按照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型与急性型两种。一是慢性型较多见,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0.6℃~41.5℃,并伴有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寒战。发病初期便秘,后期可出现下痢,粪便恶臭,呈灰绿色或淡黄色。发病中后期,病猪皮肤发生弥漫性湿疹,部分病猪腹部皮肤形成溃疡块;二是急性型病猪体温突然上升,可达42℃,并伴有不食,精神萎靡,发病3天内粪便呈黄色,水样。发病后期表现为呼吸困难、下痢,且腹下、耳根和胸部皮肤有斑点形成,呈紫红色。急性型死亡率较高。 1.3 病理变化 不同类型的疫病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一是慢性型病变部位主要为大结肠及盲肠。病猪肠壁处淋巴小结肿胀隆起,继而坏死溃疡。表面有麸皮样物质覆盖,呈淡绿色,也可呈灰黄色,病灶随病情发展逐渐扩大,相互融合,产生弥漫性坏死,且肠壁明显增厚。部分病猪肺部可见干酪样或卡他性肺炎病灶。特征性病变为脾、肠、肝系膜淋巴结肿大,可见坏死灶,呈灰白色,针尖大或粟粒大不等;二是急性型多为败血症变化。病猪腹部及耳部出现紫斑。淋巴结充血、肿胀、出血。膀胱黏膜、胃黏膜、心内膜、咽喉黏膜、心外膜出血。脾呈暗紫色,且肿大。胆囊黏膜坏死。肝肿大,可见坏死灶,呈灰白色,针尖大或粟粒大不等。结肠黏膜和盲肠黏膜肿胀、充血,且肠壁处淋巴小结明显肿大。 1.4 诊断 应结合病因、当地流行病学、病猪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等诊断。若病例诊断较困难,可采取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免疫荧光法、细菌分离及培养鉴定等。诊断时还应将该病与猪痢疾、猪瘟等区别。猪痢疾表现为腹泻,同慢性型类似,但两者有一定差异。前者传播较为缓慢,且流行期较长,病猪表现为持续下痢,粪便呈红色、棕色或黑色,并带黏液或血;对猪痢疾病猪进行剖检时,大肠黏膜表层出血,并伴有弥漫性坏死;猪瘟表现为病猪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皮肤有小出血点,传播比较迅速,死亡率较高,治疗效果较差。对猪瘟病猪进行剖检时,脾、肝无坏死灶,仅脾出现出血性梗死,病猪回盲口周围形成轮层状溃疡。 2 猪副伤寒防治措施 2.1 有效预防 (1)冬春季节温度易发生变化,此时应做好相应的保暖工作,避免由于气候多变引起疫病。 (2)喂养饲料及水源应保证优质性、卫生性,提高猪只抵抗力;30~35日龄仔猪断奶时,可选择副伤寒疫苗给予口服、灌服或注射,口服时,使用生理盐水对疫苗进行稀释,每次取5~10毫升掺入饲料;灌服时,使用凉开水5~10毫升对疫苗进行稀释;注射时,使用氢氧化铝溶液对疫苗进行稀释,注射部位取耳后浅层肌。 (3)经常打扫圈舍,保证圈舍内干燥、清洁。坚持无公害化原则对圈舍内粪便等进行正确处理,对食槽进行定期清刷,保证饮食卫生。 (4)采用相关药物进行有效预防,将土霉素、金霉素等按100克/吨加入饲料中,补充抗生素,促进生长发育。 (5)若养殖场内出现疫病,则及时做好场内消毒,并隔离病猪;采用无害化方法对死病猪进行处理,减少病菌散播。 2.2 积极治疗 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可选择氯霉素肌肉注射或口服,肌注剂量为10~30毫克/公斤,每日2~3次,共7天;口服剂量为50~100毫克/公斤,每日2~3次,共7天。甲氧苄氨嘧啶口服,剂量为4~8毫克/公斤,每日2次,共7天。复方新诺明口服,剂量为70毫克/公斤,每日2次,共7 天。 3 结语 猪副伤寒严重威胁着猪的健康,对其正常生长发育构成较大威胁,且死亡率高,直接危及养猪业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疫病临床特点的深入研究,从各方面做好积极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疫病,减轻危害,促进养猪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任晓峰,韩华.仔猪副伤寒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08). [2]刘春宇,王小平,赵小炜.仔猪副伤寒病的诊治[J].现代畜牧兽医,2010,(09). [3]付余飞,徐守禹,张柱林,柏家辉,司惠艳.仔猪副伤寒的综合诊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0,(11). 作者简介:姜峰,大专学历,公主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