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莱斯绸的工艺特点及发展方向研究.docVIP

艾德莱斯绸的工艺特点及发展方向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德莱斯绸的工艺特点及发展方向研究.doc

艾德莱斯绸的工艺特点及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现代维吾尔族作为塞种、月氏、回鹘和汉等民族的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文化及民间工艺。在这过程中形成的艾德莱斯绸,是中国传统扎经染色的代表之一。艾德莱斯绸融合了维吾尔族的人文气息、自然景观、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在很多方面反映了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生活情趣、审美等特征,是维吾尔族经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艾德莱斯绸肩负着带动南疆少数民族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重任,艾德莱斯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艾德莱斯绸;图案纹样;扎经染色;传承与发展   1 概述   中国的染织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凝聚和积累了各族劳动人民众多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形成了以扎染、蜡染、蓝印花布为代表的中国国粹“三染”的染织体系。数千年以来维吾尔人利用丝绸织艾德莱斯(Atlas,即土花绸)、高级绸缎(Xayi)、丝锦(Kimkhap)、白柯赛木(Baqasam一丝绵混纺的带条纹土布)、且克曼绸(Chekmen)等各种丝绸品作为维吾尔人生活中常用的布料。艾德莱斯绸就是采用手工扎染方式制作的丝绸。   1.1 艾德莱斯绸简介   艾德莱斯绸是一种有近2000年历史的手工丝织品,主要产区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和田地区。这种丝绸幅宽为45厘米左右,长度6.5米为一匹,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按图案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染色。一匹花绸的诞生,要经过扎经、染色、整经、织绸等多道工艺。艾德莱斯绸用草根、核桃皮、石榴皮和吐曼花浸泡的植物颜料染色。其色彩缤纷绚丽,虚实相间,对比强烈。图案简洁、抽象,又不失生动,风格上倾向于惟美和浪漫。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艾德莱斯染织整个过程中,工匠们从不使用图纸,无需做任何染织前的图案设计,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都贮存在大脑里,充分反映出维吾尔工匠们出乎想象的智慧。艾德莱斯绸,再现了大自然中光和色的美感,吸聚东西方文化之精髓,闪烁着有别于中原丝绸的异样光彩。   2008年,“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和田吉亚乡成为艾德莱斯绸的技艺保护基地,古老的工艺得到保护与弘扬。   1.2 艾德莱斯绸名称的含义   多数人认为,“艾德莱斯绸”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扎染工艺有关,是“扎染的绸子”的意思。也有学者考证,“艾德莱斯”是“阿德拉斯”这个语言转化的结果。“阿德拉斯”的意思是“地图”,它反映了新疆的美丽,不仅有水、戈壁滩,还有绿洲、雪山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艾德莱斯”是维吾尔语。在维吾尔语中,“艾德”的意思是身体、肉体,“莱斯”的意思是飘柔、飘拂,不沾身。两个词放到一起后表达的意思就是,穿在身上比较凉爽,有花的绸。   1.3 艾德莱斯绸的来历   《大唐西域记》记载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丝公主”,古老的于阗王曾娶一位来自东国(也有书说是中国)的公主为后。在迎娶公主时,于阗国的使者暗中请求公主想法把桑蚕养殖技术带来。公主将这个请求暗记于心,下嫁之时,她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一路骗过关防。这样,才把养蚕抽丝、纺线织绸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本地居民方可自制丝绸。 这个传说后来得到了考古的证明,在和田洛甫县山普鲁古墓和尼雅古城遗址出土的距今至少2000年前的丝绸碎片和今天的艾德莱斯绸制作工艺完全相同。而桑树种植、蚕养殖和残存的木制手工“艾德莱斯”纺织工具残件,更是证明了艾德莱斯的古老历史,所有的工艺历时几千年未曾有过较大改变。   艾德莱斯绸的织造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多种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2 制作工艺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古时被称之为“绞撷”或“绞染”,元人胡三省在他的《资治通鉴音注》中说:“撷,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扎染是根据装饰的需要,利用针线对纺织品进行扎缚、缝缀、打结等处理,以造成防染或不等量渗透而显现出色晕天然、边沿柔美、深浅各异、丰富多彩的特殊效果。   国际上流行的扎经染色技术术语为“Ikats ”, 系马来语, 即扎、捆之意。在《中亚伊卡特――来自于罗氏的收藏》(这本书介绍了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亚洲司中东部的助理馆长罗比?克拉克罗氏收藏的伊卡特,它们都是来自贸易繁荣的中亚城市,如喀布尔、布哈拉、费尔干纳等)一书中,中亚现代伊卡特制造与新疆和田吉亚乡古老的艾德莱斯制造,其缫染织工艺流程基本一致。   2.1 缫丝   第一道工序是缫丝。将蚕茧放入滚水的锅中,目的在于杀死蚕茧的毛虫和溶解丝胶。散开的丝线用一根细棍或者小树枝从锅中直接捞出,并且用手分成一缕缕。这样的丝质地不均匀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