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液晶生物传感用于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docVIP

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液晶生物传感用于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液晶生物传感用于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doc

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液晶生物传感用于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摘 要 利用核酸适体与其靶分子具有高度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建立了基于液晶取向改变的以核酸适体为捕获探针用于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 PDGFBB)分子的新型液晶生物传感方法。核酸适体通过戊二醛偶联固定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N二甲基N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3Aminopropyl)trimethoxysilane/N,NdimethylNoctadecyl(3aminopropyl)trimethoxysilyl chloride, APTES/DMOAP]混合自组装的传感基底表面,当靶分子PDGFBB存在时,可与核酸适体发生特异性作用结合于传感基底表面,根据生物分子的空间尺寸效应能诱导液晶分子取向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光学信号的亮度和色彩发生改变,实现对PDGFBB的快速检测。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选择型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在PDGFBB浓度为5 nmol/L时仍可观察到明显的光学信号变化。关键词 核酸适体;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液晶生物传感; 自组装膜 座机电话号码收稿;座机电话号码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座机电话号码, 座机电话号码, J1210040)和湖南省科研条件创新专项重点项目(No. 2011TT1004)资助 * Email: zywu@hnu.edu.cn 1 引 言 液晶生物传感是基于液晶分子在功能膜表面排列取向发生变化,改变液晶分子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将界面上产生的反应变化信息转换成光学信号变化,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1,2]。与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相比,液晶生物传感无需采用外源性标记物修饰,在自然光下就能进行检测,所呈现的光学信号可用肉眼观察,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速、易于实现微型化和阵列化等特点,使其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研究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蛋白质作为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它对调节生理功能,维持新陈代谢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蛋白质检测是目前临床诊断以及化学与生物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3~5]。 本研究基于大分子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分子的空间尺寸效应能有效干扰液晶分子有序排列的原理[6,7],以核酸适体为捕获探针建立了基于液晶取向改变的新型液晶生物传感方法用于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 PDGFBB)。PDGFBB作为人体血小板中含有的一种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趋化活性的生长因子[8~11],在正常细胞中含量较少,但在一些人类肿瘤细胞中却常常发生基因过表达,是癌症诊断中的一种标志物[12],因此发展对其灵敏的检测方法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本研究结合液晶生物传感的优点,建立了一种无需标记、操作简单、选择性好、成本低,响应快速的液晶生物传感检测PDGFBB的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References 1 Tan H, Yang S Y, Shen G L, Yu R Q, Wu Z Y.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46): 8608-8611 2 Yang S Y, Liu Y M, Tan H, Wu C, Wu Z Y, Shen G L, Yu R Q. Chem. Commun., 2012, 48(23): 2861-2863 3 ZHANG GuoAn, XU XueJiao, ZHANG SuYan, FAN HuiZhi, YANG PengYuan. Chinese J. Anal. Chem., 2003, 31(5): 611-618 张国安, 许雪姣, 张素艳, 樊惠芝, 杨?M原. 分析化学, 2003, 31(5): 611-618 4 WANG HongXia, XIA Qing, LI Ping, HE JiaTian, WANG Jie, ZHANG XueMin. Chinese J. Anal. Chem., 2006, 34(3): 321-324 王红霞, 夏 晴, 李 萍, 何佳田, 王 杰, 张学敏. 分析化学, 2006, 34(3): 321-324 5 ZHU Jing, HUANG Yong, JIANG XiaoPing,TAN ZhongYang, JIANG JianHui, SHEN GuoLi, YU RuQin. Chinese J. Anal. Chem., 2009, 37(11): 1596-1600 朱 静, 黄 勇, 蒋小平, 谭钟扬, 蒋建辉, 沈国励, 俞汝勤. 分析化学, 2009, 37(11):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