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过程和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过程和影响.doc

论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过程和影响   作者简介:李信,男,贵州铜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史。    摘 要:一战期间北洋政府从解决本国问题的立场出发,先声明中立,后充分利用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绝交和宣战的决定,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如:开始废除外国在华特殊利益,停付和缓付赔款,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对此,应予以肯定的评价。   关键词:北洋政府;一战;过程;影响   北洋政府一向被视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反动政府,这期间的外交表现也常被视为军阀政府向列强献媚投降的“卖国外交”,若非革命政府及革命者的抗争,国权早就被出卖殆尽了。受此影响,“北洋外交”长期受到史学界的忽视和误解。随着改革开放取得骄人成果,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部分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客观看待中华民族这段由屈辱到崛起的历史进程,对于北洋外交的研究也由此步入正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拙文对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过程和影响作一剖析。   一、中立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国运衰微的中国以及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中国距欧洲较远,受欧战直接影响较小。对北洋政府来讲,需要着重考虑的应该是邻国日本。所以,战争爆发后,有人主张对德宣战,想以此防备日本。无奈当时绝大多数军政要人都不赞成卷入战争,认为中国无力改变任何局面,除了中立,别无选择。1914年8月6日,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北洋政府向国际社会宣布中立,表明了中国避战的态度。   北洋政府明白位卑言轻的道理,知道如果得不到列强的认同,任何宣言都将失去意义。在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的同一天,外交部致电中国驻日大使陆宗舆“甚望日廷主张限制战区,保全东方,劝告各交战国,勿及远东。一面电请美国总统,同一宗旨,劝告各国缩小战祸等语,希先探问大隈伯。”但是长期觊觎中国的日本对此却并不赞同。8月8日,日本军舰已出现于青岛附近。在8月15日日本对德国的最后通牒中声称“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偿无条件付于日本帝国官宪,以备将来交还中国”,这才是日本的真实意图。   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国宣战。但是日本没有向欧洲派兵,相反却联合少数英军组成所谓“英日联军”,于9月2日在山东龙口及莱州附近登陆。中国政府的中立政策宣告破产,袁世凯被迫声明划定战区。此后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之,并与袁世凯政府签定以“二十一条”为基础的《民四条约》。至此,中国政府的中立政策完全归于失败。   二、绝交――宣战   早在1914年战争爆发不久,袁世凯亲自向英国驻华公使兼协约国驻京外交团首领的朱尔典试探,建议中国与英国共同出兵青岛。显然,中国的目的在于收复德国所占领土,避免日本的企图得逞。但朱尔典拒绝了袁世凯的提议,中国1914年参战之意胎死腹中。   随着战争的进行,协约国集团开始希望中国加入协约国的阵营。1915年11月,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拜访梁士诒,希望中国为其提供军火,并称此事已经得到英国的同意,表示“如因中立生外交问题,英俄均可担任”。但面对日本的质问,北洋政府对此事予以否认,英国也称“非得日本协力,英决不为”“苟非先与日本协议,决无与中国为政治性质之协商”。第二次参战之举也就此流产。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德美关系恶化。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于第二天照会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中立国,欢迎他们与美国一致行动。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为此积极活动。英、意等国也积极表态,希望中国对德采取行动。中国又一次看到了参战的希望。   而此时日本的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即:由赤裸裸的武力侵略转变为经济和政治上的渗透,同时也不再反对中国的参战,欲借“参战”控制中国。这种变化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1,日本认为,袁世凯政权覆灭之后,中国的政治趋于混乱,对于保证日本已经取得的利益非常不利,因此有必要“支持”中国政府。2,1916年底,大战双方的胜负已逐渐显现,远东问题又重新回到西方列强的视野,如果再坚持原来的政策,必然引起中国人民更强烈的反抗和西方国家的敌视(西方国家对于日本占领山东的行为也非常不满,只不过当时还需要日本的支持),造成外交上的孤立。3,战争期间日本的经济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13年还是122400万日元的债务国,到了1917年黄金储备已达115000万日元,具备了对中国进行经济渗透的能力。4,日本政府已经与段祺瑞取得一定程度的相互支持。   近代中国的落后,造成国人普遍的不自信,这种心态在政治上也有所反映,如李鸿章一味的“避战求和”,认为中国不敌洋人。到了曹汝霖这里又有了新的论调:认为中国政治上四分五裂,如果得不到外援,任何一派都不可能取得对整个国家的统一。中国如果靠近英国或美国,就会遭到日本反对,而西方国家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