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风的中医治疗 内容 概述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一、概述 现代医学的认识: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风的含义——六淫外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 “善行而数变 、主动” 注:此中风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内风论--外风论--内外风统一论。 王履·《医经溯洄集·中风篇》提出: “···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与气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外风说”在《内经》至唐宋时代盛行; 后因“内风说”兴起而其次;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才标志着完善的 中风理论得以形成。 二、病因病机 中风 4瘀 3痰 2火 1风 5虚 病机 1、风 1)、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2)、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3)、“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 外风——肝风内动 2、火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有成于发病之先者,为素蕴火热; 有生于既病之后者,即因病而生之火热。 实火常见原因: 情志过激,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虚火责之阴亏 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3、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4、瘀 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5、虚 指正虚—— 肝肾阴虚、 脏腑久虚、 精血亏虚、 气血两虚、 元气虚、气虚等等 在中风病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中风的发生 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阴阳失调、痰阻血瘀,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 气血素虚 劳倦内伤 忧思恼怒 饮酒饱食 用力过度 瘀血阻滞 痰热内蕴 阳化风动 血随气逆 脑脉痹阻 血溢脑脉之外 发为中风 三、辨证论治 中经络 闭证 中脏腑 脱证 辨证要点 (一)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实 虚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 症状 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
文档评论(0)